結婚66年,照顧癱妻39載
現年82歲的老漢王萬秋,是大路口鄉王芝茂村村民,也是一名退休優秀教師。65年前,他與妻子攜手;38年前,妻子癱瘓在床。38年來,他以一個男人的博大胸懷挑起了育兒持家的千鈞重擔,對癱瘓妻子不離不棄,譜寫了一曲動人的愛情之歌。




現年82歲的老漢王萬秋,是大路口鄉王芝茂村村民,也是一名退休優秀教師。65年前,他與妻子攜手;38年前,妻子癱瘓在床。38年來,他以一個男人的博大胸懷挑起了育兒持家的千鈞重擔,對癱瘓妻子不離不棄,譜寫了一曲動人的愛情之歌。2012年榮獲“感動梁山十佳人物”提名獎。
王萬秋和妻子劉繼鳳1947年成婚時正逢兵荒馬亂,解放后又趕上家鄉水災、大躍進,為了改善家庭經濟狀況,王萬秋于1955年考上臨沂師范,畢業后先后在臨沂、巨野、梁山壽張集鄉等地教學,只有放假才能回家。照顧母親、孩子,農活、家務全落在妻子肩上。妻子共為他生了9個孩子,每次生產他都沒在妻子身邊。由于災荒和醫療條件差,有5個孩子夭折了。生活的艱辛加上骨肉分離的傷痛,妻子患上了憂郁癥。1962年她曾發病,在地里干農活時一頭栽倒,昏迷了七天七夜。未等痊愈,為了不耽誤丈夫的工作,妻子就勸他回了學校。
1974年,正在縣十三中教學的王萬秋接到家中急訊——妻子產后腦血管破裂,已病危!當他匆忙請假趕回家時,看到妻子已經昏迷,枕旁放著鄰居們為她準備好的入殮壽衣。妻子身邊是剛出生不久正嗷嗷待哺的幼女,床前兩個不滿十歲的兒子正拉著媽媽的手哭。抱著一線希望,王萬秋衣不解帶,一邊照顧三個孩子和年高的老母,一邊伺候昏迷中的妻子,幾天后,妻子奇跡般蘇醒,但左半身永遠失去了知覺。
“我求學和工作這些年,全是她為我付出。要不是為這個家操心,她也得不了這個病!”抱著對妻子的感恩之心,王萬秋開始了既當爹、又當媽、還當護士的生活。為了方便照顧家人,他自愿調到條件非常艱苦的三角寺小學,因為學校離家近。
從此,他每天早晨不到6點起床,伺候老母和妻子兒女起床、吃飯,給妻子女兒換洗完尿布后再去上班。中午回來第一件事就是給妻子、小女兒換洗尿布,然后做飯,伺候一家老小吃飯,洗刷完再去上班。下午下班后再把這些工作重復一遍,晚上還要給癱瘓的妻子按摩、換尿布、陪她說話。直到退休,他天天如此,沒有睡過一個囫圇覺。光做家務的時間,每天就需8個多小時,加上給學生上課,每天的節奏都快得像打仗,趕的他心慌。
妻子癱瘓時,幼女剛出生16天。由于沒有奶水,加上當時家庭經濟條件差,王萬秋只能從村里借些紅糖和面粉,在開水里攪面疙瘩給女兒吃。看他整天忙得像停不下來的陀螺,他母親和岳母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勸他把小女兒送給別人養,他擔心孩子到別人家受委屈,始終沒同意。每次上班離家前,他就把幼女用小褥子包好放在床上,把妻子放在床邊擋著,以防女兒掉下來。有次他下班回家,還沒進家門就聽見哭聲一片。進門一看,只見女兒在地上哭,妻子在床上哭。原來,女兒亂動,滾到了地上,妻子想去把孩子抱起來卻無能為力。由于嚴重營養不良,小女到了5歲還不會走路,只會扶著墻邊往前挪。有次下班回到家,他發現小女兒竟睡在了糞池邊,原來是女兒自己從屋里爬出來的,爬到糞坑邊就睡著了。“要是再往前爬兩步,孩子就沒命了。”王萬秋既后怕又無奈,工資是全家唯一的生活來源,他還不能辭掉工作。
1982年,王萬秋正式退休,大兒子也有了工作,幼子和幼女也都上了學,他有了更多的時間專心照顧妻子。他最鐘愛的看書和下棋,為了照顧家,已撂下了很多年。到現在,一晃38年過去了,在王萬秋的精心照料下,已經83歲高齡的劉繼鳳仍然非常健康,面色紅潤,身上一塊褥瘡也沒有。鄉里醫生嘖嘖稱奇:“這簡直就是個奇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