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熱生輝好“四嫂”
“鄰居好,賽金寶”。在蓬萊劉家溝鎮安香于家村,有一位老人為了幫助鄰居,兩度打通院墻,也為鄰居打開兩扇希望之門。她的鄰居張景憲說,我這輩子碰上這么好的鄰居,是修來的福分。
余熱生輝好“四嫂”
——劉家溝鎮安香于家村村民鄒坤榮



“鄰居好,賽金寶”。在蓬萊劉家溝鎮安香于家村,有一位老人為了幫助鄰居,兩度打通院墻,也為鄰居打開兩扇希望之門。她的鄰居張景憲說,我這輩子碰上這么好的鄰居,是修來的福分。被她無私照顧到92歲的范秀英曾說,自己沒有女兒,可鄒坤榮待她比親生女兒還要親。她的四鄰們說:多年鄰居變成親,鄒坤榮一家是我們的“好鄰居”、“好親戚”。 她,就是煙臺第三屆道德模范獲得者、安香于家村普通農婦鄒坤榮。因為丈夫排行老四,大家都親切地叫她“好四嫂”。
無私照顧癌癥病人“好姐妹”重獲新生
在安香于家村,要說起鄒坤榮、張景憲兩家的和睦情誼,村民們幾乎無不受感動。而鄒坤榮主動伸出援手幫助張景憲一家渡過難關的故事,也一直在十里八鄉被廣泛傳揚著。
談起兩家的情誼,鄒坤榮說打從兩家做鄰居開始,關系就特別親切。自己和張景憲一直以姐妹相稱,即是生活上的幫手,又是工作上的搭檔。生活中,誰家有個大事小情,對方看在眼里,跑在頭里,兩家互相幫襯,一起走過多少年的風風雨雨。特別是工作上,鄒坤榮的丈夫是這條街的衛生組長,在除草、清理垃圾、掃雪等集體勞動中,兩家人一起帶頭將本區衛生搞好,在村里的衛生評比中總是名列前茅。張景憲的丈夫是村里農機隊長、治保主任,鄒坤榮一家方方面面支持他的工作,使他的工作在村里得到上上下下的認可。
俗話說:人到難處鄰里來。讓鄒張兩家走得更近的,是從2007年開始。
2006年冬天,張景憲查出患了子宮癌,50歲的張景憲一下子接受不了這個打擊,精神處于崩潰邊緣。鄒坤榮便天天去安慰她,照料她,跑前跑后。在張景憲去青島治療的前一天,鄒坤榮做了餃子送過來,替她打點好衣物。張景憲含淚把家里的鑰匙交給鄒坤榮,說:“嫂子,這個家就交給你了!
此后,張景憲正上高中的女兒回家便在鄒坤榮家吃飯,鄒坤榮像媽媽一樣打點她上學帶的東西。在張景憲回家之前,鄒坤榮把她家的被褥曬好,床單被套都洗了鋪好,火炕燒熱,等著她回來。進到家門的張景憲回來看到這一切,打心底里感激不已。
無奈禍不單行。2009年春天,厄運又一次降臨到張景憲頭上。她的丈夫遭遇車禍,撒手人寰。張家兩個女兒,老大遠嫁山西,小女正在濟南上大學。面對突然飛來的橫禍,張景憲哭得死去活來,一度產生輕生的念頭。這時,是鄒坤榮把熱乎乎的飯菜送過來,一宿一宿的陪她。張景憲的姐姐來看妹妹,總能碰到鄒坤榮,姐姐感激地說:“遠親不如近鄰哪,您真是個好人,太謝謝您了!薄翱靹e這樣說,換誰都會這樣!编u坤榮說。在鄒坤榮和村里人的開導陪伴下,在村委的幫扶下,張景憲漸漸對未來的生活增添了信心。原來準備輟學的小女兒又能安心重返校園。
張景憲感念著鄒家,也處處想著鄒家。去年收玉米的時候,天晌了鄒坤榮還沒回來,張景憲在家坐不住了,打點了飯食、水和蘋果,騎著自行車上山了。大家正又渴又餓,看著大汗淋漓、氣喘吁吁的張景憲,禁不住掉下眼淚。上秋,鄒坤榮擦了蘿卜絲攤在平房上晾曬,這天下午要下雨了,她在外面趕不回家,打電話請張家幫忙收一下,張景憲說:“放心吧,大女兒正在收著呢,淋不了。”鄒坤榮家買煤,張景憲早早出來跟著一塊搬,鄒坤榮那舍得用她,勸她快回去歇著但怎么說也沒用。
就這樣,兩家人相互牽掛,把對方的難處當成自己的難處。張家的大女兒說:“大媽,咱把兩家的墻打開吧,以后咱就是一家人。”
陪伴癱瘓老人五載“老鄰居”安然辭世
說起打通院墻,還要提起鄒坤榮26年前的一位老鄰居范秀英。
當年,范秀英雖有一個兒子在鄭州上班,但因兒媳身患重病,老人只得一個人獨過。當時就住在她對面房的鄒坤榮對老人很照顧,每每做了好吃的,就給老人送過去。老人搓了衣服,鄒坤榮二話不說就一塊上河給沖洗了。跟鄒坤榮一起住著,范秀英很舒心,逢人就說自己多了個女兒。
后來,鄒坤榮要搬家,老人找到大隊,死活要跟著一起走。大隊負責人便來商量鄒坤榮說,“老人身邊沒人照顧不行,還是由你幫著照看吧,每年給你們800元!编u坤榮一聽這話,竟然有些急了:那么多年沒給錢也一樣照顧。這沒啥,跟我們一起搬吧。就這樣,兩家又做了鄰居。
打從那時起,為方便照顧范秀英,鄒坤榮和丈夫商量著,在兩家的墻上通開了一道便門。一來方便照顧老人平時的日常起居,二來老人有什么需要打開便門招呼一聲就行,省去老人來回跑的麻煩。
打通院墻后,鄒坤榮一家和范秀英就成了真真正正的“一家人”。逢年過節,鄒坤榮給家人置辦新衣服時,總忘不了給老人也帶上一件。每逢趕上鲅魚上市了,或者薺菜滿山坡的時候,鄒坤榮也總是包上餃子給老人送過去。一旦遇上冬天大雪,擔心老人走路摔著的鄒坤榮就不讓老人出門了,而是把一日三餐做好給端過去。
再后來,范秀英歲數大了,癱瘓在床起身不得。為更好地照顧老人,鄒坤榮索性將老人搬到自己家里,安置在自家一鋪炕上,老人睡里邊,她和愛人在外邊打通腿兒。起初怕連累鄒坤榮的范秀英怎么也不肯,但終究拗不過鄒坤榮的一片真情!皬慕裢,我們就是您的女兒女婿。都是一家人,哪有什么連累不連累!”鄒坤榮的一番話,讓范秀英熱淚盈眶。
從此,鄒坤榮一心照顧起癱瘓的范秀英,從不叫苦埋怨。尤其是到夏天,氣溫高,屋里格外悶熱。由于擔心范秀英起褥瘡,鄒坤榮每隔個把小時就幫老人翻翻身,用扇子替老人扇后背。每天的飯菜,她也變著法子換花樣,讓老人多吃幾口。有一次老人鬧肚子,大便弄的滿炕都是,鄒坤榮卻一點兒也沒嫌棄,默默地為老人擦拭身體,收拾好床鋪,又催著丈夫為老人買藥。
就這樣,范秀英老人在鄒坤榮家一住就是5年,直到92歲安然去世。鄒坤榮無私照顧老人的事,也經過村民們一傳十、十傳百,成為遠近皆知的佳話。1984年,鄒坤榮家因為照顧老人的事跡被評為“五好家庭”,得到了市婦聯的表彰。
每每說起這些,鄒坤榮爬滿皺紋的臉上總是露出讓人感動的靦腆笑容。她總說:這樣的事攤誰身上都會這么做?伤辉氲剑軌蚴畮啄耆缫蝗諡樗藘A情付出,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余熱生輝慷慨助人“熱心腸”感動鄉里
采訪中記者發現,鄒坤榮的熱心腸,在村里也是出了名的。誰家有個紅白喜事兒,誰家生孩子、過滿月、慶百歲,都喜歡請鄒坤榮去張羅,鄒坤榮也是逢叫必到!按蠹叶颊J為我懂,其實,咱哪里懂啊,不過是幫忙搭把手,跑個腿兒!闭f起這個,鄒坤榮笑著說。
鄒坤榮自幼心靈手巧,做得一手好針線活兒,縫紉機、鎖邊機更是使喚得熟練。家里的衣物、用品都整理的板板整整,大家看著眼羨,就經常找他幫忙。今天這個說:“大媽,我的摩托車座套壞了,幫我做個新的吧!泵魈炷莻說:“二嬸,我才買了沙發,幫我上個沙發套吧。”還有的說:“我家的布衣櫥不像樣了,幫我換換吧!睂Υ,鄒坤榮每回都是有求必應,連宿帶夜地將東西趕制出來,給人送去。人們說,鄒坤榮在于家村不知做了多少件床品,多少件沙發套、椅墊和布衣櫥。有的人以為她是加工活,問她做一件多少錢,鄒坤榮一聽就著急了:“大家不嫌棄我手拙,拿去用就是啦,鄰鄰居居的,談什么錢啊?”村民鄭人秋的老伴兒去北京看孫子,鄭人秋一個人在家,平時做飯還好說,縫縫補補的事情,經常是鄒坤榮來做。鄭人秋的老伴兒陳麗華外出一年后回到家,看到家里干凈整潔的樣子,感激得直夸獎鄒坤榮。日子久了,大家為了答謝鄒坤榮,有時會送來瓜果梨棗什么的,她怎好意思就這么收下,所以,哪家有事她就主動當免費幫工。
心靈手巧的鄒坤榮,過日子一直非常節省,每個月200元錢還花不完。她總說自己從窮日子過過來,現在生活好了,錢還是要花在刀刃上。不過對別人,卻從不斤斤計較。哪家有需要只要找到她,從來不會碰到“紅臉”。人敬她一尺她敬人家一丈。這樣一來,四鄰的感情就這么“趕”出來了,從來沒有因啥事鬧矛盾,不團結。
一個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都做好事。在村婦女主任劉愛武的印象中,今年64歲的鄒坤榮,每天都是樂呵呵的樣子,她是全村百姓的“四嫂”,誰家有事她必定隨叫隨到,這些年,搭上多少錢,搭上多少時間,多少東西,她從來不在乎……
采訪時,鄒坤榮還特地說起了參加煙臺市第三屆道德模范頒獎典禮時的情景。她說自己只是做了一點小事,與其他道德模范比起來,自己做的實在不算什么。日后,她還是要盡心為鄉里鄉親多做點事,因為能門挨門住著,也是一種緣分。
“鄰居好,賽金寶”。鄒坤榮的故事,生動詮釋了這個古老諺語的深刻內涵。她與鄰為善、與鄰結親的樸素行為,將長久為人們所稱道所效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