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孩子給我一個奉獻愛的機會
作為一名“老麥”,每次到資助點前,他都會提醒隊友時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盡量為受資助的孩子創造一個溫馨的環境。他說,“公益麥田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沒有豪情壯語,只知道去做好自己的麥田,付出自己的小愛給這些孩子們,不需要任何回報。

在利津縣農廣校上班的劉宗強,今年36歲,是中國麥田計劃東營團隊的一名志愿者,因加入麥田團隊比較早,被隊友親切稱之為“老麥”。
作為麥田團隊成員,到資助點走訪困難兒童是他的一項重要工作。走訪就是實地調查一下困難兒童家庭的情況,然后向總部作匯報,由總部根據實際情況組織募捐及結對資助。在實地走訪中,他堅定了長期做麥田志愿者的信念。他說,每次走訪心靈都會受到一次深深的觸動,看到那些孩子的生活狀況,更激起一股強烈的使命感。
有一次,他到一個孩子家走訪。去之前就從孩子老師的口中了解到孩子家里生活很困難,父母都有病在身。盡管早有心理準備,但是一到現場還是深深地受震撼:低矮破舊的房子,四處出風漏氣;墻角一張大木頭床,上面的席子已經沒了邊;一個低洼不平的小方桌,旁邊放著幾個木墩子。全家只有墻角一米高的甕,看著像一件家具。當時正是中午,鍋里煮著黑乎乎的小半鍋東西。一問才知道那是他們一家人的午飯,里面煮的是地瓜干湯。窮人孩子早當家。盡管這個孩子才10歲,但是非常懂事,不僅學校學習成績好,在家燒火、做飯、洗衣服樣樣都能干,有時還要照顧父母。
“我們的力量雖然很小,但哪怕只能改變一個孩子的命運,我們就依然去努力!”這是麥田團隊的理念。作為一名“老麥”, 劉宗強在三年前就“認領”了一個孩子,進行一對一的資助。除了現金資助外,每次去資助點,他都會順便給孩子帶去一些衣物和文具,關切地問候孩子的生活和學習情況。劉宗強總是盡己所能幫助他接觸到的困難兒童及其家庭。他走訪、回訪的資助點,有一個孩子的父親得了尿毒癥,因沒錢住院治療只能拿了藥在家做透析。由于冬天天冷,透析液很涼,影響到治療效果,他就回家自己幫助設計制作了一個加溫箱送了過去,孩子的父親當場感激地熱淚盈眶。

劉宗強的行為深深影響著周圍的人,有許多同事朋友跟他一起加入了麥田志愿者團隊。一次,他帶著幾個朋友去走訪,其中有兩個女的,幾乎每從一個孩子家出來,她們都淚流滿面,她們想不到孩子的生活會這么艱苦。回來后,都申領了資助對象。每次他去走訪,朋友中有知道的,總會托他給孩子帶些學習和生活用品。他說,“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眾人拾柴才能火焰高。有時候你不在意的一點錢或物,可能會改變一個孩子的命運。”但同時他也表示,不會去要求別人,只是呼吁。
為了宣傳慈善助學、宣傳麥田計劃,劉宗強在與朋友合伙制作的網站上專門開設了愛心社區專欄,受到眾多網友的關注。他在社區發出贈送“愛心小棉鞋”的倡議后,獲得了眾多網友的擁護和支持,有的網友甚至提議單獨籌措小型慈善基金。當地中學的領導了解他的事跡后,邀請他到學校舉辦了“中國麥田計劃走進利津”圖片展,為孩子們上了生動的一課。他說,我并不會要求孩子們去募捐,但是我希望他們了解麥田計劃,知道還有很多像他們一樣的孩子需要幫助,讓他們珍惜自己學習的機會。
作為一名“老麥”,每次到資助點前,他都會提醒隊友時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盡量為受資助的孩子創造一個溫馨的環境。他說,“公益麥田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沒有豪情壯語,只知道去做好自己的麥田,付出自己的小愛給這些孩子們,不需要任何回報。反過來,我要謝謝孩子給我一個奉獻愛得機會。”劉宗強只是一名普通的工薪階層,收入并不多,但他參加麥田計劃每年都要花費3000——5000元,相當于自己兩個月的工資。為節省費用,他每次去走訪都帶著帳篷、睡袋,晚上就住在當地學校的教室里。
資料鏈接:麥田計劃,是一個民間助學組織,成立于 2005 年 6 月16日。因為被大山、被那些渴望讀書的孩子所感動,一名普通的志愿者—莫凡在國內發起“麥田計劃”。該團隊致力于改善中國貧困山區孩子的教育環境,包括為貧困山區中小學生提供讀書資助。去年10月,成立了“麥田教育基金會”。而在2008年3月份,劉宗強就加入了麥田計劃,同時也是全省27個經過認證的麥田隊員之一。去年3月份,麥田計劃獲得“2010年度最佳公益慈善組織機構”榮譽稱號,劉宗強隨團隊參加了頒獎晚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