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別人,自己很快樂
一張簡易的折疊小凳子,一輛放滿配件的小車子,如今像這樣的便民修雨傘攤已經難尋蹤跡了。不過在山東能源新礦集團華豐煤礦社區,有一位任建田師傅,義務幫社區居民修雨傘,堅持每月服務一次,十幾年如一日,贏得了社區居民的尊敬和贊揚。
“幫助別人,自己很快樂”



一張簡易的折疊小凳子,一輛放滿配件的小車子,如今像這樣的便民修雨傘攤已經難尋蹤跡了。不過在山東能源新礦集團華豐煤礦社區,有一位任建田師傅,義務幫社區居民修雨傘,堅持每月服務一次,十幾年如一日,贏得了社區居民的尊敬和贊揚。
退休工人自學修傘技能
任建田今年63歲,退休前原是華豐煤礦的一名普通工人,老本行與修傘根本搭不上邊,以前更是沒有修過一次雨傘。聊起修雨傘的經歷,原本有點拘束的任建田老人卻馬上來了興致,打開了話匣子。
任建田家中三個孩子都已成家立業,生活很是舒適自在。1996年從礦山退休后,一下子閑下來的他每天都是鍛煉身體打發時間,在礦公園、和諧廣場或離退休服務站等處散散步或跑跑步。
“大概是2000年吧,有次早鍛煉時在路上撿到一把破雨傘。”任建田說,“拿回家看了看,雖然壞了,但修一修還能用,就琢磨著怎么把雨傘修好。”于是,任建田就自己在家里研究,需要什么就去買,或者自己做,時間久了,一套修傘的工具湊得也像模像樣。
第一把傘成功修好了,這帶給任建田很大的喜悅和一股新鮮感。打那起他每天鍛煉時總是不停變換路線,路上看到有別人丟掉的破雨傘,便收集回家進行修理。過了一段時間,家里便塞滿了修好的舊雨傘。
從“愛撿便宜”到“他是個好人”
任建田自己家里條件不錯,每月退休工資也不低,修了幾把雨傘后,他想自己留家里也沒用,不如將修好的雨傘送到離退休服務站,給礦上的老人用。離退站里每天來打發時間的老人非常多,以前有時趕上忽然下雨,老人們就回不去了。現在有了這些修好的雨傘,變天時就派上了用場,老人們一人一把撐著傘回去,誰也淋不了。
有時候隔天晴了,或者借傘的人住得遠,也有忘了還傘的情況,但每次離退站的傘少到一定數目,任建田會就將新修好的傘送去。
剛開始,任建田撿雨傘時還有人在背后指指點點,說任建田家里條件又不差,還在外面撿破雨傘,太貪小便宜了。“有一次看到有把雨傘丟在垃圾箱里,我下去撿了。這時身后有人在議論我,當時心里也不是滋味。”任建田說,“后來想想自己這么做也沒給誰丟人,就想開了。”
任建田修雨傘的事情傳開后,以前對他撿破雨傘有看法的人,態度都來了個大轉變。閑言碎語沒了,有些鄰居甚至主動送來壞了的雨傘讓任建田幫著修理,任建田也樂呵呵地修了,修完鄰居要給錢表示下,任建田卻始終沒拿過一分錢報酬。
如今,在華豐煤礦提起任建田,居民們評價最多的幾個字是:他是個好人!
“建軍節、國慶節等等一些節日時,我都會跟隨志愿者隊伍去社區為居民義務修傘。”任師傅說,人多的時候長桌上放滿了傘,一天最多可以修一二百把。“任師傅一修就是半天,基本上連水都顧不上喝一口。”居委會負責人說。“傘面破裂、傘柄開關失靈、傘骨斷裂是常見的三個問題。無論是10元錢一把的普通雨傘,還是上百元的高檔雨傘,無非就是這幾個問題,只要掌握了技巧,修理起來并不難。”任師傅邊說著邊拿起工具三兩下就給一把傘柄斷裂的傘接上了“假肢”,“一般修一把傘快一點五六分鐘,慢一點十幾分鐘。”無論多復雜的問題,經他一雙巧手修理后,就都可正常使用,很多人都慕名而來。
修傘成最大樂趣:12年修好近千把
在任建田家里、儲藏室里,幾乎每個角落都有雨傘和修傘的工具。陽臺上,還堆了不少傘骨和鐵絲,任建田笑著說,有些破得沒法修的傘,就拆成零件,用在能修好的傘上。
任建田的“工作臺”就是儲藏室里的一條長凳,地上堆滿了修傘工具,幾個大大小小的袋子里面是各種配件,還有幾十把破舊雨傘放在墻角,“這些配件都是社區為我搜集來的,平時有破舊的雨傘他們也會給我送來。”任師傅拿起一把雨傘說,別看這把傘已經破得不成樣子了,它的傘面、傘骨等還可以物盡其用,“拯救”其他二三十把傘呢。每次出去為社區居民義務服務,他都會帶上至少4把破雨傘備用。
修了十多年傘,敲敲打打拆東補西,已經成了他生活里的樂趣。任建田說:“十幾年下來沒斷過修傘,誰要誰過來拿,家里多了,就給離退站送去。”十多年間,究竟修了多少把傘,連他自己也記不清了。居委會書記李祥平告訴記者,這十幾年來,任建田修的雨傘加起來有近千把了。
任建田用自己12年的行動,換來了社區居民的方便。他完全可以像別的老人一樣,打打麻將聽聽戲歡度晚年,日子一樣過得悠閑自在,但他選擇了在破傘堆里讓一把把原本被拋棄的雨傘重新獲得“生命”。他用磨出老繭的雙手告訴我們,助人為樂是件開心的事,就像任建田老人自己說的那樣“幫助別人,自己很快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