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愛的陽光下
2000年初,當時我還在渴口信用社擔任主任工作。區婦聯的領導同志組織開展“代理媽媽”活動,我聽說這個事情以后,馬上積極報了名,并利用發放貸款的間隙,去郭村小學看望了我救助的孩子——張楠。


2000年初,當時丁麗君還在渴口信用社擔任主任工作。區婦聯的領導同志組織開展“代理媽媽”活動,丁麗君聽說這個事情以后,馬上積極報了名,并利用發放貸款的間隙,去郭村小學看望了她救助的孩子——張楠。
沒想到,從此和這個素昧平生的小女孩結下了終生的情緣。
參加完“代理媽媽”認親大會,丁麗君立即趕到她家,通過初步了解,知道小張楠是個孤兒,她的爸爸死于意外事故,媽媽改嫁了,她只好跟奶奶一起生活,后來奶奶年紀大了,身體也不好,無法照顧她,她就只能到姑姑家去了。當時才剛入學,一年的學習和生活費用,最低也要幾千元,她姑姑家里也很困難。看著孩子凍裂紅腫的小手和臉頰,她心疼得掉下了眼淚,心里想:自己的親生兒子和張楠同歲,只比她大幾個月,但是兩個孩子的學習與生活條件卻截然不同,將心比心,由衷地對這個孩子產生了深切的同情和關愛。有些孩子,從小失去了家庭的關愛和教育,這樣的缺憾必然會給他們以后的人生留下陰影,有些甚至會因為缺少母親的關懷和教育,而變成一個心靈不健康的人。相比常人的孩子,他們更需要媽媽,需要母親的愛,需要在愛心中成長,將來才會成為一個身心健康的人,這是一個做母親最原始的想法。丁麗君先給張楠留下200元錢的生活費,又到她所在的學校安排好學習費用,然后湊星期天把孩子接到自己家里來,和丁麗君的家庭成員見面。
丁麗君的小家庭共三口人,愛人也是一名共產黨員,也在信用社工作,他很支持她的行動。兒子當時在立新小學上一年級,他看見接來一個小妹妹也很高興,主動陪著張楠玩。這使丁麗君想到,要想真正當好代理媽媽,就必須給孩子創造一個溫暖的家,讓全家人都來支持這項神圣的事業,讓小張楠切身感受到人間的真愛和生活的美好,學會做人,讓她長大以后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而不是一個因為享受不到家庭溫暖而變得心靈扭曲的人。從這個層次上講,精神救助遠比物質救助重要的多。
平日里,丁麗君一家除了捐贈學習費用,保證小張楠正常的學習外,每逢季節變化,他們都早早給孩子買好衣服、鞋襪送過去,讓她經常洗澡,經常換洗。節假日,特別是每年的暑假和寒假期間,丁麗君都把孩子接到家里來,共同生活,孩子總是親親熱熱的叫著“爸爸”、“媽媽”、“哥哥”,在她心里,丁麗君一家就是她的親人。其實,當時救助張楠的時候,丁麗君和愛人的工資都不高,但想法是一致的,那就是盡自己的微薄之力,幫助一個貧困的孩子,安撫一個受傷的心靈,惠及一個艱難的家庭,就算是對社會做了一點貢獻,盡管在物質上、經濟上援助張楠的能力微乎其微,但是在精神上,給予張楠的卻是無法估量的,最起碼丁麗君讓她懂得了在這個社會上還有奉獻愛心的人,告訴她當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自己的手對自己來說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對于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來說,就像身上衣和口中食一樣不可或缺。丁麗君救助張楠,從深層次上看,給她補上了“關愛”、“感恩”這一課,讓她感受到愛,教會她有一顆感恩的心,學會用愛來回報愛,這種美好的感受將會伴隨她的一生,改變她今后的人生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