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離不棄 風雨相隨
11年如一日的精心照顧患病的妻子胡秀玲,成為當地一段佳話。1990年患上類風濕,1998年患上尿毒癥,從2001年開始透析… …對于妻子胡秀玲的病情,60歲的農民郝玉孝顯得格外“專業”。
11年不離不棄 34年風雨相隨

郝玉孝,男,現年60歲,系墾利興隆街道漁洼村村民。11年如一日的精心照顧患病的妻子胡秀玲,成為當地一段佳話。1990年患上類風濕,1998年患上尿毒癥,從2001年開始透析… …對于妻子胡秀玲的病情,60歲的農民郝玉孝顯得格外“專業”。“兩個人只要一個心眼,就沒有過不去的坎兒”, 這是樸實的郝玉孝隊愛情與婚姻的理解。
一、11年“透析”路的艱辛
“桂枝25克,白藥25克,知母10克,防風10克,桑植30克… …”在郝玉孝泛黃的記事本上,記者從密密麻麻的字跡中讀到這行字,郝玉孝說,這是1990年他為妻子治類風濕時求來的藥方。一個巴掌大小的小本,寫滿了胡秀玲十多年來的患病情況及各種藥方,記錄了郝玉孝對妻子點點滴滴的愛,也鑒證了這對夫妻35的風雨相隨。12年來,去醫院的交通工具是郝玉孝精心“改裝”過的一輛三輪車,走近三輪車,外表破舊的車里面卻收拾得非常干凈,上下疊了五六層被褥。這輛三輪陪了他快十年了,為了給胡秀玲治病,郝玉孝跑遍了大江南北,湖北、濟南、南京等等都去了,光輪椅就用壞了4個。有時為了求一副藥,他要跑上幾十里路,路上餓了只能扛著,偏方沒少找,就是不管用。“家中無病人,不見鬼和神。”郝玉孝笑著說,為了治好妻子的病,他想盡了一切辦法。1994年他聽說外縣有“神醫”,自己騎車就去了,早上3點出發,晚上9點回來,來回將近100里路。2001年到2005年期間,胡秀玲是去八分場醫院做透析,醫院對透析時間要求很嚴格,要求早晨6點準時到。為了不耽誤透析,郝玉孝總是提前幾個小時帶妻子上路,無論雨再急、雪再大,5年間從未遲到過。
二、愛的責任與牽掛
“1994年11月17號下午,吃藥過急,造成她服藥后胃部難受,頭腦昏漲,看來布洛芬有刺激作用。”類似的健康記錄,在郝玉孝的記事本上還有很多。
在郝玉孝心里,妻子是他心里永遠放不下的牽掛。“她之所以得類風濕,一是因為坐月子時受潮,二是因為種水稻時受涼,結婚前她身體素質比我都好,結婚后才慢慢變壞的。”郝玉孝說,對于妻子的病,他心里一直很內疚。1977年結婚后,郝玉孝一直在外地務工,因為掛念家里,他時常在忙完當天工作后往家趕,幫妻子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兒,然后當晚再趕回去。雖然距離遠了,問候少了,但這絲毫沒影響兩人的感情,相反,因為兩個人的相互信任、相互支持,他們的感情隨著歲月的流逝更加深厚。我最初是覺得他老實、勤快,后來才覺得他是個很細心的人。”胡秀玲說,丈夫是他最大的依賴。
除了丈夫,兩個孝順懂事的女兒也是胡秀玲一直同病魔抗爭的精神支柱。“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兩個閨女從小就跟著我倆受罪。”郝玉孝說,自從妻子生病后,兩個女兒基本都是先熬上藥后才去上早自習,等早自習回來后再做飯,帶飯去學校也只是帶塊干饅頭。有次二女兒從飯錢里省出錢買了3個包子帶回家,母女倆你看著我,我看著你,誰也沒舍得吃。如今,兩個女兒一個是醫生,一個是會計,郝玉孝一家的主要收入來源也是靠女兒和女婿。
每次談到愛與家庭,郝玉孝動情地說,愛就是一種負責,也是一種牽掛,只要全家一條心,沒有過不去的難關。
三、愛是不變彩虹
“你瞅瞅,這是他專門給我買的癢癢撓,別看他人古板,很會心疼人。”說著,胡秀玲打開炕邊的收音機,笑著說道,“這也是他買的,怕我在家里悶”。“村里有個莊戶劇團,經常表演,她最愛看《沙家浜》,我答應她下次推著她再去看戲。”郝玉孝說,如今村里的各項低保、醫療救助標準不斷提高,這幫了他們大忙。“現在日子都好了,閨女和女婿很孝順,一直說要帶我倆出去旅游。”郝玉孝指著墻上的全家福說。
在這對夫妻的臉上看到了越來越多的笑容,雖然病魔還在,生活依舊艱辛,但是他們從未放棄對愛的堅守。對于他們,生活充滿更多的坎坷;對于他們,愛面臨更多的考驗,但正是這些坎坷與考驗讓他們緊緊依偎,一路相伴、相互溫暖,用愛的力量與病魔抗爭,用情的分量來詮釋感動,愛成為他們風雨泥濘中的不變彩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