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公須,男,1946年12月生,菏澤市曹縣蘇集鎮白集村人。
75歲的楊公須本該過著子孫滿堂、享受天倫之樂的生活。可事實并不是如此,楊公須五歲時便失去了親生母親,父親再婚娶了繼母楊方氏,母親的到來讓他又重新感受到了母愛。然而幸福的生活并沒有一直持續下去,楊公須中年時妻子身患重病,當時已有四個孩子,又是照顧妻子和四個孩子,還要種田掙錢治病養家。整天沒日沒夜的操勞著,上天沒有因為他的任勞任怨而對他網開一面,妻子的病最終治療無效離開了人世。他就一個人領著四個孩子繼續過生活。在他的花甲之年父親又生了一場長達3年的大病,父親這場大病讓本來就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走投無路的楊公須只能讓家里的兩個孩子都輟學打工,掙錢給老人治病。老人年紀大了,病好之后沒幾年就離開了人世。幾個孩子也都結婚有了各自的家庭。這時候楊方氏年齡也比較大了,但老太太的身體挺好的,他就想著既然母親身體還很硬朗自己就去離家近的城市打個零工掙點錢,以后給母親養老用。于是農忙的候時回家里幫忙,家里不忙了就出去打工掙錢。
直到1997年母親楊方氏又因為一次感冒引發了急性心肌炎在醫院住了半個多月的時間。當時正在外地打工的他立即買了車票來到醫院照顧母親,由于自己早年喪父和喪妻,妹妹一家又常年在外地,他自己就在醫院里每天盡心盡力的照顧母親,那時他意識到那個養他長大的母親現在已經老了,一個小小感冒竟差點要了母親的命,幸好救治的及時。母親康復出院后他就放棄了外出務工的念頭,從那時起就再也沒離開過母親的身邊。楊公須精心照顧母親每天的飲食起居,閑暇時靠種田和喂養家畜來維持生計。現在101歲的楊方氏在他的精心照料下,面色紅潤,生活起居基本自理,有時候還可以幫楊公須干一些農活。
楊公須對于母親的要求從來都是百依百順,盡心盡力。只要是老人想吃的東西,再貴也要買來給她嘗一嘗。有一次母親出門和鄰居坐在一起說話,看到人家的芒果,回家就給楊公須說:她見了一個黃黃的物什,不知道叫啥名,兩頭尖尖的不知道叫啥,聽說好吃還很貴。他就跑到集上給母親買了兩斤芒果,并給母親說“這是芒果”,母親還嫌他買了,嫌貴。而這個老實質樸的兒子只是笑著說:“只要你想吃,再貴我們也得買來嘗嘗。”
由于母親年齡越來越大,身體也沒有以前好了,身體的各種機能都在下降,母親的心臟、血壓、腸胃都不好。飲食方面要非常注意,他就想方設法的為母親調整食譜,供給營養,補充能量。如果老人不舒服,他就忙著請醫生、買藥、煎藥等,多年如一日地默默侍奉在老人身邊,給老人端茶送水,噓寒問暖,還經常說說身邊的趣事和幽默笑話,來舒解母親的心情,經常與母親聊天,分散注意力,疏導病情。75歲的他聽力不太好了,記憶力也在下降,但關于母親的事他從來不忘,就如母親吃藥的事,他怕自己忘了藥的使用量,就讓醫生給他在藥品包裝盒寫上,什么時間吃,怎么吃,先吃哪一個都標記的清清楚楚。正因為有他這樣執著細心的照料和疏導,消除了母親的思想包袱,整天心情舒暢,天氣晴朗的時候,老人還可以推著自己的小車去大街上給鄰居拉家常。
楊公須心中總是想著母親的健康,想著怎樣能讓母親多吃點飯,心里就是沒有自己。母親每當和左鄰右舍談論起兒子的事情時,總是自豪地說:“我能有這樣一個好兒子,是我前世積來的福啊”。他身邊常掛著一句話:“善待父母,就是善待自己,小時候如果沒有母親也不會有我現在的生活,這都是母親給我賺來的”。多年來,他數年如一日地恪盡孝道,侍奉母親,善待家人。他不僅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百善孝為先”的真諦。
就是這樣一對沒有任何血緣關系的母子,在他們身上流傳著我們中國最傳統的優良美德:你養我小,我養你老。他經常說:“人在做,天在看,各人憑良心,不管別人怎么做,我們不能忘本。”
楊公須曾獲曹縣第二屆“孝賢之星”稱號;獲菏澤市第二屆“孝賢之星”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