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山東省曹縣磐石街道辦事處的五里墩村,30多年前還是一個遠近聞名的貧困村、問題村,現在卻已經變成了全國知名的明星村、小康村,這里不僅是中國首批本土體細胞克隆牛的誕生地,還是國家有機食品基地。這一切的變化,都離不開一個人——王銀香。
2018年的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山東代表團參加審議,王銀香作為山東團發言代表向總書記做了關于鄉村振興的工作匯報。總書記在講話時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篇大文章,要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總書記的話,正是對五里墩村三十年余發展歷程的最好總結。
30多年前的五里墩村,一不靠山,二不靠水,三沒有地下資源,只有人均一畝多的鹽堿地。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王銀香硬是靠著苦干實干,一步一個腳印,帶領大家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寬,讓鹽堿地里開出了幸福之花。
艱苦創業,鹽堿地抱出“金娃娃”
1986年元月,王銀香當選為五里墩村的黨支部書記,那時的五里墩還是典型的貧困村,土地幾乎全是鹽堿地,當地有人還編了順口溜, “冬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種啥啥不成,種草草不長”。全村的人均年收入不足200元,連照明用電都沒有,不僅如此,村集體還欠著兩萬元的外債。
沒有路就修路,沒有井就打井,沒有渠就開渠,沒有電就拉電!上任伊始,面對群眾多年的所想所盼,王銀香迎難而上,下定決心挨個解決這些“硬骨頭”、“攔路虎”。坑洼不平的道路,百八十斤的泥土,王銀香挑著沉甸甸的扁擔,不知道跌倒過多少次,也記不得肩上的疤何時好了,何時又磨破了……在她的帶動下,群眾們個個擼起了袖子、甩開了膀子,僅用一年的時間,王銀香就帶領大家完成了10件“大事”,困擾村民生產生活多少年的“大麻煩”,就此煙消云散。這一下,誰也不敢小瞧這位年輕的女支書了。
解決生活上的難題之后,帶領村民致富成為王銀香的工作重心。她結合村里的實際情況進行調研,認為利用縣里留下的荒廢窯坑發展磚瓦建材是一條很好的出路,然而資金短缺成為“攔路虎”。王銀香第一時間組織全村20多個黨員干部召開協調會,并且帶頭拿出了家里的所有積蓄。“沒有出路就讓黨員干部為大家趟出一條路”,就這樣村里最終湊集了10多萬元啟動資金,筑起了一座22門無煙囪輪窯,當年就獲利8萬元,邁出了帶領大伙致富的第一步。
緊接著,王銀香又考慮創新發展思路,盤活多種經營,利用村里的水塘水坑進行魚鴨混養,發展立體養殖,引導村民發展副業。1990年,為了快速推進現代農業發展,五里墩村率先開始了土地“反租倒包”,集約村民土地3000畝,并實行企業化管理和規模化經營。這樣一來,村民不僅能得到土地流轉的穩定收入,還能在家門口再就業,收入大幅提升,對村組織更加信服。
土地集約之后,王銀香開始不斷探索新的農業發展模式,并制定了不打農藥、不上化肥,構建魯西南有機農業框架的發展戰略。但因為五里墩村的土地鹽堿嚴重,對于農業發展十分不利,于是王銀香就開始考慮切入畜牧養殖業,她的目的很單純,就是“養牛要牛糞,改良土壤。”在此基礎上,五里墩村“農牧結合、有機循環”的發展模式逐漸成熟起來,并一直持續到今天。
“其實這中間有不少故事,當然也有不少挫折。當年我們搞魚鴨混養,有一年下大雨,鴨舍全塌了,魚也全跑了,損失慘重。那時候很艱難,但是村民都相信我們,最終還是挺過來了。”王銀香說,“我們這30多年來的發展,說白了就是帶領大家在這一畝三分地上刨食,只有實現了產業振興,才能留住人,只有留住人,村里才能有生機。所以當總書記講到如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時,我感到很激動,因為我們這些年走對了路。”
在農牧循環發展成熟以后,五里墩村的產業鏈不斷拉長,不斷豐富,2020年已經形成了“種植基地5萬余畝——奶牛存欄2萬余頭”的產業基礎,并形成了包括牛奶、牛肉、蔬菜、副食等在內的農副產品體系。
在推進產業振興的同時,王銀香也在考慮著農牧業的轉型升級問題。以前五里墩村發展農牧循環產業只注重前端和質量,輕視了后端和品牌。近兩年,王銀香帶著總書記的囑托,緊跟信息時代的發展趨勢,不僅培養了五里墩當地的有機鮮蔬品牌“優鮮福”,還開始了新零售的布局,建設了“歸一有機生活實體店”,開啟了電商和直播帶貨,有效的提升了農牧業的價值空間。
在產業振興的過程中,王銀香不僅帶領著五里墩村民發展致富,還直接和間接帶動了10000余名農民轉化為產業工人,真正把農業變成了一個有奔頭的產業,在鹽堿地了抱出了“金娃娃”。
發展教育,規劃長遠育人才
鄉村振興離不開人才,人才振興離不開教育,為了做好教育,王銀香在上任之初就鼓勵村民把資金用到子女教育上,村里在1990年就實現了小學免費教育,讓孩子上學成為了廣大村民的共識。
2007年,銀香偉業集團和五里墩村又聯合出臺了教育深造鼓勵政策,凡是五里墩村民子女及企業優秀員工,考上碩士獎勵5萬元,考上博士獎勵10萬元,形成了全村重視教育的熱潮。人口僅有1600余人的五里墩村,培養出了200余位大學生,其中包括近50位碩士及以上學歷人才。
村民姚景軒家庭貧困,但是三個孩子學習優秀,最終在村里的資助下全部考上了研究生,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大學生家庭。“因為村里的政策好,不然很難供應他們仨完成這么高的學業!”每次提起自己家的三個孩子,姚景軒都很感慨,“我們村里有個好支書,作為五里墩的村民很幸運!”
兩年前,從五里墩走出去的80后海歸碩士于滄龍也回到了家鄉,他放棄了海外的高薪工作,回到家鄉搞起了電商和新零售。他說:“我本身學習的專業就是供應鏈管理,我希望能夠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幫家鄉搭建起一個符合時代特征的多元化消費平臺,讓家鄉的好產品可以走進千家萬戶。”
為了更進一步的發展教育,培養人才,王銀香又將精力放到了基礎教育方面,2015年至2017年先后在村里建起了高標準的幼兒園和小學,讓農村的孩子也能在家門口享受到優質的教育。
為了支持特殊教育,關愛特殊學子,王銀香代表銀香偉業向全市的特教學校捐贈了包括學生奶、學習用具、教學用品等51萬元的物質,惠及了全市1100余名特教學生。
王銀香意識到農村的家庭教育欠缺,于是在2018年開設了銀香家長學校,并邀請全國的知名教育專家前來講學,截止到2020年已開展免費公益講堂30余次,參與人數超過7000人。
筑牢根基,支部就是“火車頭”
王銀香擔任五里墩村支書30多年,同時還要領導企業發展產業,身上的擔子不可謂不輕,也避免不了要處理一些家長理短的事情,但是王銀香常說,“當村干部一不能怕吃虧,二不能怕吃苦,不僅要干給老百姓看,還要能帶著老百姓干,不然就對不起老百姓的期望。”
在王銀香的這種信念下,五里墩村支部一直都保持著和諧穩定,從來沒有出現過任何違反紀律的現象,這也樹立了村兩委的權威,贏得了廣大村民的信任。2018年7月,由王銀香擔任村支部書記的五里墩村黨支部,獲得了山東省委頒發的“干事創業好班子”稱號。
于兵原本是五里墩村的一個典型的貧困戶,依靠著村里的農牧和乳品加工產業,一步一步成長起來,現在不僅早已擺脫貧困,還成了“百萬”富翁。于兵說,“做人不能忘本,所以我今后也會為村里發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現在于兵已經積極申請,成為了五里墩村支部的一員。
組織地基打得牢,發展才能有后勁。在王銀香的帶領下,村里制定了三生三區的整體發展規劃,致力于打造興村振興的齊魯樣板,在新時期繼續為三農發展貢獻力量。
王銀香先后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十大農民女狀元、全國科教興農創業標兵、全國星火計劃先進個人、全國農村優秀人才、齊魯鄉村之星、山東省“干事創業好班子”等榮譽稱號,并當選第十六屆全國黨代表,第十一屆、十二屆、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