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維學,男,1953年3月出生,蘭山區半程鎮前孫溝社區居民。面對癱瘓的妻子,他用自己6200多個日日夜夜,詮釋了“相濡以沫,不離不棄”的人間大愛,19年光陰歲月,一直不變的是他對妻子不拋棄、不放棄的相伴相守。
“我家庭條件不好,七歲喪父,十三歲喪母,上面有兩個姐姐,都出嫁了,是別村的一個會計把我養大的!笨偸切呛堑谋R維學有著坎坷的童年。沒有了父母的庇護,他要學習養活自己,在師傅的嚴厲教導下,他肯吃苦,下功夫學了一手不錯的木匠活兒,十里八村的都知道他的好手藝,這成了盧維學安身立命的能力。
1975年秋天,經人撮合,年輕的盧維學與石立花喜結連理,婚后的小家庭雖談不上富裕,但是兩人都勤勞肯干,夫妻感情很好,日子一天天紅火起來。2002年的初夏,石立花突發腦梗塞導致全身偏癱,突如其來的變故打亂了平靜的生活,由于沒有及時探明病因進行治療,石立花的身體越來越差,慢慢地從一個勤勞能干的家庭主婦變得生活不能自理。
面對這個家庭最大的苦難,盧維學沉默過,但是他沒有放棄、沒有逃避,他用瘦弱的肩膀,堅強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擔。妻子生病那年,除了大女兒下學外出打工,剩下三個孩子都還在上學,煮飯洗衣都是盧維學一個人做。每天早上盧維學為孩子們做好餐飯,看著孩子們吃完出門,還要護理妻子,為妻子擦洗身體、梳頭洗臉、按摩搓腳、端屎接尿,又要下地耕作,施肥除草,中午趕回家為妻子做飯,喂藥,等妻子休息了再去田里勞作,這樣的日子一過就是19年。妻子生病后,原本粗糙的老漢變得十分操心,每天何時喂飯、何時吃藥,盧維學都牢記在心。
即使老伴說話困難,但盧維學還不忘打趣逗樂著老伴,石立花短暫的笑聲回蕩在寂靜的院中,只有盧維學能讀懂笑聲里的全部內容。“也沒啥,遇上了這樣的事兒,這都是應該做的!19年光陰歲月,讓盧維學從年輕力壯的漢子,變成了白發蒼蒼的老人,一直不變的是與妻子不離不棄的相守。面對癱瘓的妻子,這個平凡而普通的農村漢子,用一句“應該做的”,生動演繹了“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人間真情,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給身邊的人以道德的滋養。
19年前的那次意外讓妻子的人生被剝去色彩,盧維學卻成為最長情的“畫師”,他以時間為筆,以愛和責任為顏料,用心描繪了一幅幅彩色的畫卷。19個四季輪回,近7000個日日夜夜,盧維學把他心中的愛如蒙蒙細雨般輕輕釋放,默默滋潤著偏癱不能自理的老伴,給愛人灰暗世界的石立花填補一絲色彩。石立花雖不能說話,但會用笑聲作答,感謝丈夫的常年付出,更給寂靜的小院增添了濃濃的溫情和快樂。對于老夫妻倆來說,變化著的只是歲月的流逝,不變的是愛情的堅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