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桑榆晚 為霞尚滿天

馬傳政,男,漢族,1939年10月生,淄博市博山區博山鎮南博山東村人,民盟盟員,高級職稱,1999年退休,曾任博山區文化顧問,區政協特聘文史委員等職。退休十幾年來,他積極發揮自身優勢,義務挖掘、整理文化遺址遺產,以將余熱奉獻于社會作為最大的樂趣。
他致力于博山歷史文化學術研究,走遍了博山的山山水水,對博山的文物古跡、名人著述、古寺名廟、古木名樹、名樓民居、古洞名泉了如指掌。他在編書撰文的同時,也給攝影界、古建筑學者、古籍研究者、譜牒學會、書畫愛好者等專業人士提供探索研究博山文化方面的幫助,面對他們的需求和好奇,他知無不言、絕不保守,雖然年事已高卻經常帶路到現場講解。1997年山東省齊長城“五老”考察團,三次駐博山逗留了近一個月,但還是帶著疑團走了,后來是馬傳政通過考察并撰成論文畫成地圖,把博山古代兵防建筑——齊長城擋捻墻、封鎖線、遮斷線等界限搞清楚后,交付給了該團團長,解決了學術難題,得到專家的認可。當發現郭莊、邀兔崖等村的古民居有保存價值,就邀請同行進行考察;親自陪同山東古建筑學院潘院長到邀兔崖村考察“聲聞閣”,潘院長對博山古建筑給予了高度評價。他發現了博山最古老的石碑,撿拾并保存了上百種石碑碎片,抄錄保存了博山的十幾種孤本書。為了保存史料,他把個人的文化考察、教學文章和詩詞散文整理成書,如《淄博石刻》、《金牛山》、《守拙齋詩文選》、《蔣洗凡詩文》、《詩話聯話》、《博山歷代詩選》等約40萬字。多年來,他不顧年事已高,考察、整理區內的古跡資料、地方史料,呼吁保護文物古跡,為弘揚和傳播博山古文化做出了積極貢獻,得到了地方政府和學術界的充分肯定。“活到老,學到老,為社會服務到老”,是他的座右銘。他的朋友這樣調侃他:“文化上是名人,社會上是忙人,經濟上是窮人”。面對這些,馬傳政感到心安理得, 他說“奉獻社會是我最大的樂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