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山區22年如一日
1990年,年僅20歲的劉永奎畢業后,懷著對教育事業無比崇尚的神圣情感,主動請纓,來到離市區60余里的農村小學任教。從走上三尺講臺的第一天起,他就立下了“當園丁培育百花,做黃牛無私奉獻”的誓言,為自己定下了“干一行、愛一行、精一行”的工作準則,用全部的深情和愛心澆灌著稚嫩的幼苗

煙臺師德標兵劉永奎在和學生談心
夏格莊小學坐落在煙臺萊陽市山前店鎮西南端,是一所偏遠的農村小學,在這里,有一位年輕的“老教師”,無私奉獻的感人事跡為十里八鄉的家長和學生津津樂道,爭相傳誦。他自1990年中師畢業后,22年如一日,早出晚歸,每天行程一百多里,騎壞了三輛摩托車,無怨無悔地獻身農村小學教學,他叫——劉永奎。
風吹雨打初衷不改 困難挫折奮斗不息
1990年,年僅20歲的劉永奎畢業后,懷著對教育事業無比崇尚的神圣情感,主動請纓,來到離市區60余里的農村小學任教。從走上三尺講臺的第一天起,他就立下了“當園丁培育百花,做黃牛無私奉獻”的誓言,為自己定下了“干一行、愛一行、精一行”的工作準則,用全部的深情和愛心澆灌著稚嫩的幼苗,用滿腔的熱血譜寫自己的人生樂章。劉永奎深深懂得,選擇教師這一職業的本身就意味著奉獻與犧牲,他也曾有機會轉行到政府部門工作,但他始終安教樂貧,無怨無悔。20年來,他一直擔任班主任、備課組長等工作,工作繁多而又艱巨,但憑著年輕人的不怕苦、不怕累,敢于挑戰和勇于創新的精神,懷著對教育事業的無限忠誠與熱愛,堅持踏踏實實地在教育這塊土地上,孜孜不倦地耕耘著。
在教學實踐中,他積極投身教育科研,所撰寫的10余篇論文在國家、省市獲獎。其中,2006年6月撰寫的論文《淺談數學探究性學習》刊登在《煙臺教育》雜志上;2007年12月,論文《淺談當代青少年的網絡道德教育》在全國教育科研成果評選活動中被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評為二等獎;論文《農村中小學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困惑與對策》在山東省教育科學研究所組織的全省教育科研優秀成果評選中獲山東省中小學教育科研優秀成果二等獎。執教的英語課多次被評為萊陽市優質課。他自任教以來一直擔任班主任,從未間斷。他以高尚的師德、敬業的精神、無私的奉獻、一流的業績,贏得了學生、家長及各級領導的普遍認可和一致好評。2004年、2007年,他先后兩次被中共萊陽市委、市政府授予“萊陽市優秀教師”稱號。他的事跡先后被萊陽電視臺、《今日萊陽》宣傳報道,被評為“煙臺市師德標兵”。
愛事業重如山愛學生親如子
有熱愛才有追求,有追求才有勤奮,有勤奮才有成果。“愛心是偉大的,是教師的天賦,是開啟孩子心靈之門的鑰匙”,他把這句話奉為自己的座右銘。他崇尚愛的教育,以奉獻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和寬容之心對待著班里的每一位學生。他深知,教育關系著千千萬萬個家庭的幸福,關系著民族的未來,舍小家顧大家,他決心把自己的一生獻給教育事業,這是他不悔的選擇、不悔的追求。學校離家有60多里路,每天早晨天不亮他就得早早起床,來不及照顧妻女,騎著摩托車就往學校趕。即使遇上刮風、雨雪天,也從未給學生耽誤一節課。數不清有多少次,遇上摩托車爆胎等特殊情況,只能打車到校按時走上課堂。
2001年秋天,正當劉永奎在語文教學上得心應手時,領導要求他改上全校三個級部的英語,他欣然受命。由于鎮上缺少英語教師,朱宅聯小、南張夼小學、野雞泊聯小三個學校沒有開設英語課,鎮領導同他商量,看能不能除擔任本校三個級部的英語課外,每周兩次到這三所學校去給三、四、五年級的孩子上英語課。他所任教的夏格莊小學離野雞泊小學有20里,離張夼小學有10多里,離朱宅聯小最近也有8里路,每周兩節課,光路程就有150多里!無論刮風下雨,每天他騎著摩托車來往穿梭,硬是沒有耽誤一節課!為了練好英語發音,他自費購買了大量英語書籍、英語磁帶,反復聽錄音,對著鏡子練口型。為了上好英語課,他主動到中心小學及城區學校聽課,向教師咨詢,看優質課視頻,學習先進的課例。他在這幾所小學開設英語會話角,給學生創設情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他深入鉆研,查資料、找良師、覓路子,在短時間內就探索出趣味教學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運用模式,得到了領導及同行的贊賞。學生們深深愛上了英語課,孩子們都說:“聽劉老師上課真是一種享受”。全鎮的英語教學水平也走在了全市前列。
由于他成天“泡”在學校里,找學生談心、到學生家中家訪,經常遲遲夜歸,面對愛人的抱怨,倍感內疚;自己常常忽視女兒,沒有時間陪女兒,更沒有時間輔導女兒的功課,無法參加女兒的家長會,到現在女兒還時時向他撅嘴;為了學校工作,他不能常回老家陪伴父母,對年邁的父母常常感到深深的自責……
劉老師的真誠、無私與愛心贏得了所有學生的喜愛、尊重與信任。一位受過他資助大學畢業的學生在給他的信中寫道:“老師,您不是爸爸,勝似爸爸;不是兄長,勝似兄長;我一定像您那樣關心別人勝過關心自己,做一個有愛心、有責任感的人。”
夏格莊小學北面是富水河,河上只有一座年久失修的漫水橋,是轄區北部六個村莊的學生上下學的必經之路。每逢雨雪天,劉永奎都要親自護送學生過河,每到大雨天,他就帶領學生在西面泥濘的山路上繞行,有時為了第二天起早接學生,晚上他就直接睡在學校。家長們看在眼里,熱在心上。家長們深受感動,紛紛翹起大拇指:“把孩子交給這樣的老師,我們一百個放心!”
2011年的一天,大雨傾盆,班上有名學生叫于玲玲,其父母均在外做買賣,天快黑了,家長還沒來接她,劉永奎立即騎摩托車冒著大雨送這名女學生回家。學校西邊有一段路,泥濘不堪,劉永奎只好棄車背著這名學生艱難前行,走著走著一不小心滑倒了,濺了一身的泥水,爬起來繼續背著向前走……等把這名學生送到家時,天已經完全黑下來了,劉永奎匆匆返回騎上自己的車往家走,走到半途,摩托車被雨淋得忽然熄火停在了路中央,幾經折騰還是沒修好,只得敲門把車推到附近老鄉家,然后借輛自行車回家。當妻子看到滿臉他一身泥水疲憊的樣子,顧不上責怪,心疼地端上熱了又熱的飯……
曾有人這樣問他:“劉老師,這里條件這么艱苦,你是不是遲早也會飛走啊?”劉永奎淡然一笑,一臉堅毅地說:“我已經喜歡上了這里的一草一木,喜歡這里的孩子,我想好了,就在這里生根,在這里教一輩子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