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簡介
郭文利,男 ,1965年2月出生,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古泉街道辦事處樂園社區東街行政村人,大專學歷,中共黨員,現為鄄城縣傳統文化促進會會長、鄄城縣孫臏故里雙語學校黨支部書記、校長。
二、主要工作事跡
郭文利的老父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農民,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他親眼目睹了老人創業的艱辛,期間飽償了世間冷暖。在生活和工作中,老父親經常教育要懂得感恩,要感恩優越的社會主義制度,感恩黨委政府的好政策,要感恩在家庭遭遇困境中的給予“雪中送炭”的好心人。由于受家庭的影響,郭文利在辦學中逐步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讓孤貧兒童在濃濃的“愛心磁場”下快樂幸福的生活
“幸福家庭孩子的幸福生活是同樣的,不幸家庭的孩子各有各的不幸。”作為一所在城區舉辦的民辦學校,有數以千計的學生來鄄城縣孫臏故里雙語學校上學,郭文利和其家屬特別關注一些貧困兒童,對一些特別不幸家庭的孤貧兒童實施全部免學費、免生活費。2016年以來,鄄城縣雙語學校先后接收了時雨晴、時章依(現在本校學習)、王瀧翔、張可樂(已于2020年8月升入高中)4名孤兒,全部免除了學費和生活費,每年免除費用2萬余元,讓孩子們在愛的磁場下無憂無慮地學習,快樂幸福的生活。例如:閆什鎮沈口村姐弟倆的事,他們幼年時父親去世,母親改嫁沒有音信,姐弟二人與年邁的爺爺奶奶相依為命。天有不測風云,一年之內爺爺、奶奶相繼去世,姐弟倆跟唯一的親人姑姑生活,姑姑家有2個孩子,現在要撫養4個孩子,生活十分困難,郭文利得知情況后就主動把姐弟倆接到學校,讓兩個孩子吃住在校,時時處處關心著兩個孩子,讓她們在濃濃的“愛心磁場”下無憂無慮地學習,快樂幸福的生活。每當在校園內看到4名孤貧兒童在校快樂的生活與學習的情景,說實在話,郭文利都表示感覺到自己做了一件挺有意義的事情。
讓“孝心”教育激揚傳統文化社會正能量
“把老人們聚在一起開開心心地吃頓餃子,話話家常。看著老人們臉上的笑容,我和愛人心里很欣慰。”2017年元月份,雙語學校首屆“孝心餃子宴”在學校操場拉開了帷幕,當時家住在樂園社區,年齡在65歲以上的老人,都可參加孝心餃子宴,300多名老人參加了第一次“孝心餃子宴”活動,郭文利和愛人當時雖然累得疲憊不堪,但是精神境界是快樂的。他們這一尊老敬老的做法得到了社會的好評。
當時,作為學校校長的郭文利感覺到“孝心”文化教育只在校內發揮正能量遠遠不夠,尋找合適的機會逐步把“孝心”教育活動從學校推到社會中去,進一步激發傳統文化教育的社會正能量。把“幫助別人做一點事情,給自己找一份快樂”,作為活動的宣傳口號。
后來,他多次組織開展“愛心餃子宴”走進社區,走進鄉村,每次活動都組織義工并為老人們帶去精彩的節目,累計參加受益人數接近3000余人。這一做法得到了上級黨委政府的肯定,2020年10月22日上午,在鄄城縣友誼頤養中心為100多名老年人舉辦了一場特別的“愛心餃子宴”,30位愛心志愿者參加了活動,菏澤市衛健委和鄄城縣政府有關領導親臨現場指導工作。
讓“真心”在愛的活動中傳承
“百善孝為先。 從2016年之今,每年的仲伙節、春節,他都積極組織志愿者開展“送溫暖,獻愛心”活動,去看望敬老院的130多位孤寡老人,給老人們帶上節日禮品,帶上一顆真誠的心,給老人送去了節日的快樂。
“保護環境,人人有責”。2018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當天,郭文利組織志愿者開展了給駐城環衛工人送溫暖活動,為每位環衛工人送上了一件溫馨雨衣。通過開展本次活動,引導大家愛護環境,保護環境,不亂丟垃圾。
三、成果
在公益這條路上,郭文利走上了幸福之路,做公益也可以成為尋找快樂的源泉。他不計名利,工作踏實,成績突出,自1996的年擔任學校校長以來,先后榮獲“鄄城縣優秀青年工作者”、“ 鄄城縣新長征突擊手”、“ 菏澤市弘揚傳統文化先進個人”、“鄄城縣愛心大使”等稱號;同時,擔任鄄城縣首屆傳統文化促進會會長,被評為“鄄城縣人大代表”。
授人玫瑰,手有余香。付出真心,收獲希望。做為一名促進會會長、民辦學校的舉辦人,郭文利表示他只是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尊老愛幼,捐資助學,扶貧濟困,互助互愛。他也將繼續引導大家弘揚社會美德,弘揚社會正能量,凝聚合力,積善成流,盡己所能,奉獻愛心,用實際行動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為經濟發展、社會和諧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