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眾網
|

海報新聞

大眾網官方微信

大眾網官方微博

時政公眾號爆三樣

大眾海藍

大眾網論壇

山東手機報
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21
手機查看

一、人物介紹
王艷敏,女,1982年10月生,威海市環翠區彩虹橋兒童啟智中心園長。2001年初夏,王艷敏應聘到一家康復機構,第一次接觸到聾啞孩子讓她堅定了做特教老師的想法。剛剛成為母親后,面對幾位自閉癥兒童家長的求助時,她毅然將自己的孩子托付給了老家的公婆,成立“彩虹橋”特教培訓機構,當起了這些“星星孩子們”共同的“媽媽”,十年來,累計培訓自閉癥兒童近200名,他們從剛進機構時的不會說話、不能自理,經過王艷敏和老師們的悉心教導,上了幼兒園、小學、中學。由聾啞兒童到自閉癥兒童,由老師到機構創始人,由青春年華到不惑中年……王艷敏踏入特教至今已整整20個年頭,她用自己的愛心和專業為“星星的孩子”架起通往外界的橋,教會孩子們生活技能,學業知識。
二、主要事跡
你擁他入懷,親他小臉,他沒有絲毫反應;你拉他小手,喊他名字,他卻似沒有聽到;有時莫名的笑,有時又莫名的哭;十六七的孩子連衣服都穿不好;還有的連自己的爸爸媽媽都不認識……這是一群“星星的孩子”,他們先天患有孤獨癥,也叫自閉癥。
有這樣一位老師,她用自己的愛心和專業為“星星的孩子”架起通往外界的橋,教會孩子們生活技能,學業知識。彩虹橋兒童啟智中心的創始人王艷敏就是這位鋪橋人。
最美青春,遇到折翼天使
故事的開始要追溯到2001年的初夏,那一年,王艷敏應聘到一家康復機構任老師,那里都是聾啞孩子。王艷敏說她很難忘記當時那個情景:一群孩子圍在她的身邊,用手語比比劃劃,嘴里咿咿呀呀的和她交流,那個個天真的小臉,那雙雙明亮的眼睛,卻唯獨生活在無聲的世界。她的眼淚真的控制不住,嘩嘩的流下來,也許是同情,也許是心中最柔軟的部分被觸動,那一刻王艷敏就決定留下來。
從那時開始,由聾啞兒童到自閉癥兒童,由老師到機構創始人,由青春年華到不惑中年……王艷敏踏入特教至今已整整20個年頭了。她說:“這是她今生的使命,她接受上天的安排,一生為殘障兒童服務,無怨無悔!”
十年艱辛路漫漫
機構創辦的契機來自幾位家長的托付,這幾名家長的孩子都是“星星的孩子”,也就是我們熟知的自閉癥兒童,封閉、孤僻、狂躁……家長們希望可以用自己最大的愛意和耐心幫助孩子走出自己的小小世界,當卻因為專業技能的缺乏而手足無措。在聽聞王艷敏的故事后,這幾位家長主動找到她,希望她能幫他們一把,用專業的方式帶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當時的王艷敏剛剛成為一名母親,身為新手母親的辛苦讓她猶豫再三,但作為一名教育者的使命感、社會責任感卻讓她最終決定舍小家為大家,將自己的孩子托付給了老家的公婆,毅然當起了這些星星孩子們共同的“媽媽”。
沒有啟動資金,家長們就提前支付三個月的學費;場地不夠大,就把廁所改成教室;教具沒錢買,就帶領老師動手做……這個寄托著家長希望、孕育著大大光芒的機構在艱難中誕生了。
一路走來實屬不易,無數次的眼淚與辛酸,無數次的忍耐與堅持,在歲月中磨礪,在時光中錘煉。
從最開始的三居室到現在的二層樓,僅僅搬家這個行為就重復了五次。有次搬到一個地方,原先的蹲位廁所尿漬斑斑,為了給孩子們創造一個潔凈的環境,王艷敏就跪在地上用鋼絲球一遍遍的擦洗,直到潔凈如新,刺鼻的味道讓人干嘔,當王艷敏卻將她視為一個微不足道的考驗,考驗她為孩子們服務的決心、對孩子們的真心。
現在王艷敏仍然堅持給孩子們上課,她說:“只有在一線教學,才是真真切切的為孩子,才能更有價值”。由于上課太多,王艷敏的嗓音始終是沙啞的,但是她的心因為孩子們的健康成長而一直清亮。
風雨之后,終見彩虹
十年來,彩虹橋累計培訓自閉癥兒童近200名,不少自閉癥兒童的家長從乳山、榮成,或者更遠的省外趕來威海,越來越多的孩子,從剛進機構時的不會說話、撒潑打滾、不能自理,經過王艷敏和老師們的悉心教導,上了幼兒園、小學、中學。他們的付出,為很多的家庭帶去希望,改變了孩子原本的命運。
提起這些年里教過的孩子,王艷敏如數家珍。
大航20個月時既對自己的名字沒有反應,也不會叫“媽媽”,焦急的媽媽帶著孩子來到機構訓練。作為機構里最小的學生,大航難壞了老師們,亂跑、亂叫、嚎哭……孩子的哭聲讓無助的媽媽在教室最后也默默流淚。從20個月到4歲,兩年多的時間里大航學會了指眼睛、鼻子,學會了拍拍手,學會了叫“爸爸”“媽媽”,學會了指認蘋果、香蕉……一點點、一遍遍,大航終于“駛出”了他自己的那片小小“海洋”。現在已經二年級的大航已經和普通的孩子無異,每到教師節,他的媽媽還是會發來長長的感謝。
晨晨來機構時已經五歲了,錯過了最佳干預年齡的他連個“媽媽”都不會說,連跟著學個“拍拍手”都不會做。為了最大限度的幫助晨晨,王艷敏在每日常規的課程外專門為他開辟了說話練習課,從最簡單的“a”教起,口型、發聲、成千上萬次的重復,半年后,當孩子終于從喉嚨里生硬的擠出“媽媽”這兩個略帶含糊的字時,坐在旁邊的媽媽淚如雨下。而現在的晨晨已經是一名三年級的小學生了,快樂、健康的他身上看不出任何一絲憂郁。
除了這些得到妥善治療的孩子們,還有很多的孩子,他們或因為家中困難而險些放棄治療,或在幼年時因為種種原因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對這些孩子,王艷敏也傾盡心力提供幫助。
瑞瑞的父母是普外來務工人員,全家的收入都依靠父親辛苦的裝卸工作,在康復訓練還沒有政府補助時,生活和教育的壓力使得他們生活非常艱難,為此,王艷敏在能力范圍內為他們每月減免了300元的學費,這一減就是兩年多;父母離異的飛飛常年由爺爺奶奶照顧,無論刮風下雨,爺爺每天都會帶著他從崮山坐公交車過來訓練,從不間斷,不算富裕的爺爺為了補貼家用,有時會在機構附近的垃圾桶里撿些廢品或者別人扔掉的衣服、鞋子,了解到這樣的情況后,王艷敏免除了飛飛的取暖費,還經常自掏腰包給孩子買衣服和零食。
今年18歲的大福剛剛從特校畢業,這卻愁壞了他的媽媽,上哪能找到一個適合大福的去處呢?去工廠?大福哪有做工的本事,就連自己的穿衣都解決不了。送托養機構?媽媽哪里忍心,餓了、冷了、生病了,別人會精心的照顧嗎?呆在家里?一米八的大小伙子就天天吃了睡,睡了吃嗎?世界這么大,竟沒有大福的一個安身之所。福媽的憂愁王艷敏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主動和福媽聯系,讓大福來到培訓機構,并針對他的年齡、能力量身為他設計課程,以生活、技能為主,以學習、休閑為輔。教他學煎雞蛋、煮方便面、超市購物、點餐、乘車等,為以后的生活做準備。
受場地所限,目前很多項目還不能全部開展,未來,王艷敏希望能夠開辟出新的課程,比如居家環境的布置,讓“大福們”在真實的廚房里做飯、在真實的臥室里收拾房間;還比如上一套流水設備,讓“大福們”真實的去工作……
一包薺菜、一瓶香油、一聲感謝、一張笑臉、一件件看似最簡單不過的美好,溫暖著王艷敏和她的老師們,他們也像希望能夠像太陽一樣,將自己感受到的暖意化作陽光,照亮每名“星星的孩子”前行的路。
三、獲得的主要榮譽
入選2020年7月“威海好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