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運香,1965年6月出生,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新興鎮新馬莊村村民。18年來,她無微不至地照顧癱瘓的丈夫、盡心贍養高齡的婆婆、用心呵護年幼的孫女,用孱弱的雙肩支撐起一個風雨飄搖的家庭,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中華民族的傳統孝善美德。
飛來橫禍不抱怨 陪夫求醫顯真情
今年55歲的黃運香原本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丈夫趙永法勤勞能干,兒子學業優秀,但一場飛來橫禍卻將一家人美好的生活擊得粉碎。
2003年中秋節,趙永法在河南遭遇嚴重車禍,傷到了頸椎和脊椎,黃運香聞訊后連夜趕往河南。因為趙永法傷情嚴重,兩個月內輾轉河南、湖北求醫,后又轉到當時的蒼山縣人民醫院。由于費用高昂,他們只得選擇到費用較低的私人醫院住院,這一住就是兩年。當時兒子尚未成年,只能托付給年邁的婆婆照顧,黃運香自己家里、醫院里兩頭跑。面對飛來橫禍,她時常以淚洗面,因此落下了角膜炎的病根。
雖然花光了家里的積蓄,但趙永法仍未能痊愈,他高位截癱,從此只能坐在輪椅上,手腳不能活動,排尿也需要導尿管。最嚴重的是他的神經控制能力幾乎喪失,身體散熱功能失衡,每天需要用40度左右的溫水擦洗身體進行物理降溫,當體溫過高時需要用冰塊降溫。
即使生活再難也要繼續。黃運香擦干眼淚,堅強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擔。懂事的獨子也為了給父親賺取醫藥費輟學打工。每每想起16歲的兒子在外受苦受累,黃運香都感到心酸。
舉家艱辛一人擔 無怨無悔不相離
屋漏偏逢連夜雨。2008年,黃運香的婆婆騎三輪車外出時摔傷,導致肋骨骨折,股骨頭和腰椎受損。迫于經濟壓力,本應手術治療的老人只能選擇保守治療。
老人住院一年多,生活不能自理,全靠黃運香在跟前伺候。2010年,久病臥床的老人患上了老年癡呆癥。黃運香的孫女才兩歲,正是需要人照顧的時候,兒媳出走至今未歸。失能的婆婆、癱瘓的丈夫、嗷嗷待哺的孫女,祖孫三代都需要黃運香照顧。一路走來,黃運香飽嘗了艱難苦楚,卻從不抱怨。
每天天不亮,黃運香就要起床,先給癱瘓的丈夫收拾清洗,然后為婆婆做飯,接著照顧年幼的孫女起床、吃飯,最后給丈夫喂飯,一個流程下來就要近兩個小時。她經常來不及吃早飯,就要趕時間送孫女去上學。
為防止丈夫生褥瘡,黃運香每天夜里都要給丈夫翻身、按摩;夏天天熱,她每天都要給丈夫洗澡;冬天天冷,每周也要至少給他洗一次澡。體重170斤左右的趙永法身上整天干干凈凈的,家中院落也收拾得整潔干凈。
18個春秋,日日夜夜的操勞,56歲的黃運香看上去像六十幾歲的人。有人勸黃運香放棄,因為她已經竭盡全力,不虧欠這個家庭了,但黃運香卻認為,人要講個情字,同甘共苦、不離不棄,這才是一家人。
風雨堅守十八載 弘揚孝善傳美德
2019年5月,黃運香的婆婆以93歲的高齡去世,街坊鄰居都說多虧了黃運香的悉心照顧,老人才能這樣高壽。丈夫在她的悉心照顧下,身體漸漸好轉。今年12歲的孫女也在耳睹目染中受到教育,成績優秀,聽話體貼,這讓黃運香倍感欣慰。
如今,黃運香的孝善事跡在十里八鄉廣為傳誦。當地政府了解情況后,經評議確定她家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還為黃運香安置了一個公益性崗位,增加了她的收入來源,黃運香家的生活條件改善了許多。趙永法說:“習主席說要讓貧困戶有幸福感、獲得感,這話一點都不假!政府給了我們太陽能、輪椅、涼席、棉被、電風扇,還給了補貼,這些都減輕了我兒子的壓力啊!現在日子好多了。”
現在走進黃運香的家里,庭院干凈整潔,坐在輪椅上的趙永法思維清晰,心態平和,夫妻相濡以沫,心里滿是對生活條件改善的欣慰和對更美好生活的向往。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18年來,黃運香不求索取,日夜操勞,用自己的愛心、孝心、責任心為家人構筑了一個溫暖的港灣,盡到了一名好兒媳、好妻子、好奶奶的責任,用善良和愛心譜寫了一曲孝老愛親的贊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