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子祥,男,漢族,1954年出生,冠縣煙莊街道王村村民。28年來,于子祥夫婦把腦癱棄嬰當成親生閨女一樣養大,更加難能可貴的是,在于子祥夫婦的影響下,其家人同樣把棄嬰當成親人一樣照顧。
1992年秋季,剛剛做完農活的于子祥在回家時,看到路邊有一名被遺棄的孩子,“當時這個孩子被藍花小被裹著,上身穿著棉襖下身穿著連體棉褲,大概有一歲左右,旁邊還放著幾件破衣服”,于子祥說。當時天很涼,如果孩子扔在路邊沒人管,肯定就活不了了,于子祥沒有多想就把孩子抱回了家。和老伴張桂勤商量后,決定撫養這個孩子,并給孩子取名于嬌嬌。
“取名嬌嬌,是心疼孩子的意思”,于子祥說。對于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村家庭來說,靠務農和干一些零活來貼補家用,自家還有四個兒子需要照顧,這個“新成員”的加入,無疑給這個并不富裕的家庭增加了一個不小的負擔。
于子祥的妻子張桂勤,人如其名勤勤懇懇,在對待小嬌嬌上更是耐心十足。嬌嬌小的時候靠奶粉和流食喂養,稍大一些以后,便加入了稀粥,蛋羹、面葉、肉菜切碎煮爛,讓孩子好吞咽,一日三餐用勺喂。
可是隨著小嬌嬌的不斷成長,到6歲左右時依然不會行走,生活更是不能自理,簡單的吃飯、大小便都不能自己解決。于是于子祥夫婦帶著孩子跑了多家醫院做檢查,最終確診為腦癱。得到這樣的診斷結果無疑是晴天霹靂,“孩子得了腦癱已經是事實了,這個病也不好治,能做到的就是對孩子照顧得更加細心一些”,于子祥說。
回家之后,于子祥整整一夜沒有休息,思考良久做出了一個決定:為了更好地照顧嬌嬌,他把年邁的父母送去了姐姐家,把種植的4畝土地轉包給了村里的村民,并向兒子兒媳們說明了小嬌嬌的病情,于子祥的決定得到了家人們的理解和支持。
從那以后,他每天都用三輪車拉著嬌嬌出去曬曬太陽,孩子怕生,見到陌生人就發脾氣,于子祥就帶她到人少的地方單獨玩?梢哉f是走到哪帶到哪,一刻也不離身。
“我自己有好幾個孫子孫女,為了照顧嬌嬌,我和老伴都沒怎么照看過,孩子們也很孝順懂事,他們都理解我們的做法,不但沒有怨言,每逢周末或者節假日的時候,還會過來幫忙照顧一下嬌嬌,兒媳們也都不間斷的給嬌嬌送來吃的和一些衣物”,于子祥說。把家里的土地流轉了出去,現在靠干一些閑散的零活,以便隨時能回家照顧小嬌嬌。
于子祥的小兒子家與于子祥家僅有一墻之隔,隨著年齡的增長,嬌嬌的身高也漸漸的超過了于子祥的妻子,60多歲的人照顧28歲的嬌嬌,更是難上加難,于子祥的小兒媳曹林曼便成了父母的得力助手。每年冬天,曹林曼都會把母親和妹妹嬌嬌接到家中溫暖過冬,并堅持每餐給妹妹喂食。
2012年的一天,小嬌嬌忽然兩手攥拳,臉色蒼白,身體一陣一陣的抽搐,于子祥夫婦就帶著孩子四處求醫問藥,連續一周的時間,小嬌嬌幾乎沒有進食,功夫不負有心人,最后在一家醫院通過藥物注射,小嬌嬌的病情有所好轉,醫生告訴他們,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病情會越來越嚴重。
“剛開始接觸到嬌嬌的時候,嬌嬌心里難免會有一些抵觸和害怕,一生氣嬌嬌就會咬自己的衣服,新衣服4、5天都會被咬壞。我婆婆沒時間的時候,我也會嘗試著去喂她,但是她只認老人”,于子祥的小兒媳曹林曼說,婆婆公公也都上年紀了,還有一些老年疾病,爸媽也會有不能照顧嬌嬌的一天,到時候會和家里其他成員商量一起照顧嬌嬌。于子祥表示他現在60多歲了,十分擔心自己和老伴有一天照顧不了小嬌嬌,已經照顧了二十多年了,希望未來能找到好的醫生或者醫療技術能緩解嬌嬌的癥狀,減輕嬌嬌的病癥,讓她能夠好好地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