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蘭華,女,漢族,1957年11月出生,中共黨員,濟南市天橋區堤口路街道黃崗東路社區居民。
“明孝道、護親人、知榮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堤口路街道黃崗東路社區的左蘭華明祖訓,弘美德,以愛親護親為榮,幾十年如一日,將自己的愛心無怨無悔地傾注到年邁體弱父母和身患精神殘疾的妹妹身上。工作期間她以身作則,任勞任怨,多次獲得先進工作者及技術能手榮譽稱號。可是,每當結束了一天繁重的工作回到家,等待她的不是像常人那樣的休息放松娛樂,而是一心關照的身患一級精神殘疾的妹妹左秋菊,她用赤誠愛心對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做出了最好的詮釋。
無微不至護親人
左秋菊,現年57歲,患有精神分裂癥,屬于狂躁疾癥。20多年前,長期住院治療,每年兩三次,醫院下了病危通知。由于家里父母身體不好,無法照料,為解父母之難,照顧妹妹的重任就落到了已有一個兒子的左蘭華身上,于是夫妻二人一商量就從醫院把她接回家照料。當時,左蘭華下崗后自己做的生意也不能做了,孩子在上學,全家生活支出及為左秋菊治病費用僅靠丈夫的工資收入。左秋菊病情不穩定,時常發作,發作時又瘋癲,又打人,一家人都多次捱過她的打。有一次竟把左蘭華打倒在床下邊起不來了,幾乎昏死過去。即便是這樣,她們一家也從不抱怨,只是說:“她也不愿意這樣,不能和一個病人生氣,她已經很痛苦了,我們不能不管”。針對她多次打人、打砸東西的這種情況,也沒有對她放棄,而是用邊治療邊精神疏導的方式來照顧妹妹,經過幾年的精心護理,使她在天天服藥和多種多樣的鍛煉康復中,病情穩定下來,一晃就是23年。這期間她毫無怨言,盡心盡力,無微不至,疼愛有加,無論吃穿住行,左蘭華都是親力親為,經過多年的照顧,她也摸索了一些經驗,可以根據妹妹的表情來判斷他思想上的波動,能夠做到提前預防。
一個人的精力終究是有限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左蘭華的身體也越來越差,前幾年查出患嚴重心臟病,曾做過2次放支架搭橋手術,左蘭華的丈夫覺著不能讓一個病人再照顧一個精神病人,于是更多的承擔了家務,直至退休后,分擔了洗衣、做飯、采購以及照料病人的多項事物。左蘭華很是感動,每次說起她丈夫,她都感慨到:“多虧他在精神上和生活上支持我和鼓勵我,不然就我這身體我真不知道我能撐到現在啊”。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因愛而生的傳奇家庭。
家庭和諧傳孝道
“家和萬事興”。家庭是社會的基石,家庭穩定是社會穩定的基礎,家庭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前提。和諧家庭不能沒有“孝”字。左蘭華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家庭和諧”。她雖然身肩照顧妹妹的重任,但也不忘盡孝道,抽空還不忘去父母家,父母雙親年紀大了,都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腸胃病及便秘等。八十多歲的母親每年都要住院一二次,左蘭華也是全身心陪護照料。有一年父母皆患了白內障,兩人先后六次住院,吃喝拉撒全有左蘭華料理,為了父母,托著帶病的身子堅持、堅持。平時,父母時有耍小孩脾氣,可每次她總是耐心勸說,從不頂撞他們,想到老人年紀大、牙不好,每次去都是按照老人的飲食習慣,飯菜盡量選纖維少的,切得小小的,烹調得軟軟的,盡可能滿足老人的需求。逢年過節都為父母備好吃的、穿的、用的,并陪同他們過節。平時怕老人孤獨苦悶,常陪伴她聊天,還經常帶孩子來看她,讓孩子講故事給她聽,讓她感受天倫之樂。
左蘭華的事跡也成了她的后輩們爭相模仿的對象,身邊有了左老師這樣的榜樣,無論是兒媳婦還是孫輩,大家對這個患病的長輩都很尊重。兒子不惜錢財照料著他姨,并對母親說:“請您放心,待你們老了,我會像孝敬您二老一樣孝敬我姨的”。兒媳婦買衣服的時候總想著給姨婆婆捎一件。孩子們也是很喜歡陪姨奶奶玩,還經常自告奮勇的喂姨奶奶吃飯。家風教育大抵就是這樣了,身教大于言傳,左蘭華用幾十年如一日的行動將家風深深的烙在了后輩們的心里。
左蘭華或許沒有驚天動地的偉業,沒有一鳴驚人的能力,但是在在大力提倡社會主義榮辱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她用自己的行動將身患精神殘疾的妹妹照顧的很好,用自己的行動為兒女子孫樹立了好的榜樣,用自己的行動為我們塑造了新時代婦女孝老愛親的楷模,她被評為第七屆濟南市道德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