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載義務植綠十萬株
姜文德,男,65歲,乳山市南黃鎮上莊村農民。27年前,他滿頭黑發,步履矯健地走進了村北光禿禿的荒山;27年后,黑發變白,300多畝光禿禿的荒山也變得綠蔭成片,10萬多棵松樹一眼望不到邊。如今,大山美了,村民笑了,而他卻步入花甲之年,步伐已顯蹣跚。手撫稀疏的銀發,他說,一頭白發換來青山綠水,值!


姜文德,男,65歲,乳山市南黃鎮上莊村農民。27年前,他滿頭黑發,步履矯健地走進了村北光禿禿的荒山;27年后,黑發變白,300多畝光禿禿的荒山也變得綠蔭成片,10萬多棵松樹一眼望不到邊。如今,大山美了,村民笑了,而他卻步入花甲之年,步伐已顯蹣跚。手撫稀疏的銀發,他說,一頭白發換來青山綠水,值!
1985年,38歲的姜文德看著村北西夼山因亂砍亂伐成了荒山,心疼不已,便決定帶著父親和兒女舉家遷到了山上。山上生活困難重重:行動起來沒有路,生活用水靠肩挑,不通電話沒有電,靠盞油燈度黑夜。然而,從上山的第一天起,他就下定決心:山不綠絕不下山。沒有路,他們就自己動手,在原有地形的基礎上開山鑿石、鏟高平低、填溝架橋,硬是用雙手修出了兩條長5公里、寬5米的進山路。沒有水,姜文德就跑東跑西借資金,雇人手,僅用兩年時間建起了兩座蓄水庫,滿足了植樹綠化所需要的寶貴水源。
剛進山時,一家五口還有幾百塊錢的積蓄,可修好路,蓄好水,全家人基本要靠借錢借糧度日。有人勸他賣幾棵樹換點錢,可他把樹看的比自己的命還重要,寧肯全家挨餓也不賣樹。他和妻子制訂了“以山治山,以山養山”的總體規劃,具體的做法是:先發展果業,利用經濟作物綠化。首先他們選定了門前那些崖坎地,開荒、整地塊、買苗木、栽果樹、當年就建起了一百多棵果樹的小果園。為了增加資金收入渠道,姜文德又搞起了養蠶業,拜師,訪友,取經,不僅拿出種糧的田地種植育蠶的苗圃,而且不畏艱辛翻山越嶺去尋揀桑樹種。經過精心設計和合理利用,他最終建起兩大片養蠶場地。粗略一算,五年過后,收入基本可抵投入。
為使整座荒山徹底綠化,姜文德再次給自己的“領地”做了個規劃:山頂上栽松樹,因為松樹能牢固地扎根石縫;山腰的平緩地帶種柞樹,樹葉養蠶可以增收;山溝里植楊樹,楊樹生長快還能保持水土;屋前屋后種上蘋果樹,養上雞、鴨、豬、牛,維持生計……為此,他起早貪黑,天不亮就扛著樹苗出發,見縫插針,哪怕只能栽一棵他也要栽上。妻子更是個熱心腸,常常是飯還沒吃飽,就放下筷子,拿起餅子,邊走邊吃往山上走。特別是下雨天,對別人而言是休息時間,對他們來說,卻是搶干的好時機,因為很多樹種需要在雨天栽植,才能確保成活率最大。如此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用壞的鐵鍬和鎬連姜文德自己也記不清楚了,但正是憑著這股韌勁,他們每年栽下的樹苗都在1萬余棵以上。
植樹造林,最苦最累的季節要數夏天,夏天是植樹的好時節,也是松樹蟲害最嚴重的時候。每到8月,既要種樹,還要趁著害蟲剛孵化的時候打藥,姜文德與妻子經常忙得疲憊不堪。有一次,獨自在松林里打藥的姜文德開始頭暈,全身無力的他忍著眩暈一步步挪回家中。看著臉色發白的丈夫,妻子慌了神,急忙扔下手里的活計,攙扶著丈夫跌跌撞撞地下了山,從村里找人把姜文德送到了醫院。醫生說,幸虧送得及時,農藥中毒加上天熱出汗體虛,老姜差點就搶救不過來了。
多年付出換來一朝回報。經過姜文德和妻子的不懈努力,27年來,他們育出樹苗達10萬多株,300多畝荒山綠樹成蔭,滿目蒼翠。而在植樹造綠的同時,姜文德又把精力轉移到護林防火上,每天天剛放亮,他和妻子就帶上工具和干糧繞著承包的山地轉一圈,防盜伐、防山火,看哪里缺樹就栽上幾棵,看哪里草長得高了就割掉。每天早晚兩次的巡山,已成為姜文德的習慣。
斗轉星移近三十年,夫婦倆已是白發稀疏、步履蹣跚,一雙兒女均也已經完成學業并分別成婚和出嫁,走出了深山。但是,已近古稀之年的姜文德夫婦卻依然留在山上植樹不輟,防火護林,精心呵護這片青山。姜文德說,這片郁郁蔥蔥的山林就像是他的孩子,植樹巡山已成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他會一直將自己的事業進行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