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媳婦”的美麗人生
她叫侯愛英,現年40歲,東阿縣姚寨鎮西孫村一位普普通通的農家婦女,看上去有一米六五以上的個子,身材胖胖的,臉曬得黑黑的,一說話大嗓門,快人快語的樣子,可就是這樣一位普通的農家大嫂,有些村民卻明里或暗著叫她“憨媳婦”,2011年10月被東阿縣老齡工作委員會、東阿縣昌隆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評為“東阿縣‘昌隆杯’首屆十大孝子”。
她叫侯愛英,現年40歲,東阿縣姚寨鎮西孫村一位普普通通的農家婦女,看上去有一米六五以上的個子,身材胖胖的,臉曬得黑黑的,一說話大嗓門,快人快語的樣子,可就是這樣一位普通的農家大嫂,有些村民卻明里或暗著叫她“憨媳婦”;就是這樣一位“憨媳婦”,卻用微薄的收入支撐著兩個家庭走過二十年的風風雨雨,用柔弱的雙肩托起兩個家庭的幸福人生。2011年10月被東阿縣老齡工作委員會、東阿縣昌隆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評為“東阿縣‘昌隆杯’首屆十大孝子”。
哥哥家的“天”塌了——
“俺要像親娘一樣把侄子、侄女兒撫養成人!”
1990年,剛滿二十周歲的侯愛英從高集鎮大侯村嫁到了姚寨鎮西孫村與孫炳良喜結良緣。結婚時公公已經去世,哥哥孫炳法一家五口人與婆婆分家另過。婚后第二年,侯愛英夫妻倆便有了一個可愛的兒子,一家人沉浸在甜蜜的幸福生活之中。然而好日子沒過多久,哥哥孫炳法在外地打工時不慎觸電身亡,家里剩下嫂子、侄女兒以及兩個雙胞胎侄子。嫂子為了生活,無奈地撇下一雙兒女,帶著一個男孩離家而去并改嫁他鄉。哥哥家的“天”塌了,空落落的院子里只剩下九歲的侄女孫艷艷、四歲的侄兒孫長波兩個孤兒和在哥哥家居住年近六旬的婆婆。正當孩子們又哭又鬧、婆婆茫然不知失措時,侯愛英來到婆婆床前:“娘,您甭著急,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雖然哥哥不在了,嫂子也走了,從今以后俺養您老,哥哥的倆孩子俺給管著,俺會像親娘一樣把侄子、侄女兒撫養成人!”激動得婆婆像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似地抱住侯愛英嚎啕大哭起來… …
為了照顧好兩個家庭——
夜里4點多鐘就要起床干活… …
為了贍養好婆婆,同時又要照顧好3個孩子,侯愛英不得不同意丈夫外出打工掙錢,自己一個人在家植桑養蠶、耕種9畝田地掙錢補貼家用。在這個家里她從來沒有睡過5個小時以上的覺,夜里4點多鐘就要起床干活。剛開始她實在承受不了,經過一兩年磨練,她才慢慢適應了這種生活。兒子、侄子和侄女兒逐漸到了上學的年齡,學費不是一筆小數目,侯愛英總是先給侄子、侄女兒交學費,自己孩子的學費卻緩了又緩;侄子和兒子頑皮不懂事,經常在一起打架,無論誰是誰非,侯愛英總是嚴厲訓斥自己的兒子,不讓侄子受半點委屈,即使是兒子孫長建比侄子孫長波還小三歲。斗轉星移,日月如梭,跨入新世紀,侄子、侄女變成了二十多歲的小伙子、大姑娘。2000年,侄女兒孫艷艷到了出嫁的年齡,作為嬸娘的侯愛英像親娘一樣為侄女兒置辦了豐厚的嫁妝,為侄女兒送去長輩的祝福;侄子孫長波由于父親去世、母親改嫁,雖然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提親者卻寥寥無幾。這可急壞了侯愛英,于是她走東家、串西家,懇求鄉親們為侄子的婚事多操心,她說:“小二(孫長波)這孩子雖說家庭特殊點,可心地善良、肯吃苦,是個好孩子,誰要是跟俺小二介紹對象,訂婚的一切費用俺全包了,哪怕是讓俺自己的兒子打光棍,也要給俺侄兒成個家!”隨后,侯愛英出資并操心為侄子建起了五間大瓦房,置辦了一套嶄新的家俱,并最終幫助侄子娶上了媳婦,建立了小家庭。2011年冬,侄媳婦臨近分娩,可侄子孫長波卻遠在湖北打工,侯愛英再次以婆婆的角色護送侄媳婦到東阿縣人民醫院,從繳費住院到孩子出生,三天兩夜的時間里,侯愛英幾乎沒有合過眼。侄媳婦出院回家后,侯愛英怕孩子冷,花三百多元錢買來電暖氣送到侄媳婦的家中… …
“愛英,你真是個憨媳婦,圖個啥呢?”
只要老人和孩子們過得都幸福
侯愛英像一只進入百花園的小蜜蜂,里里外外不停滴忙碌著。好心的鄰居們見她常年一個人忙于兩個家,有些不解地問她:“愛英,你真是個憨媳婦,圖個啥呢?”“俺能圖啥,只要老人和孩子們過得都幸福,別落下,俺心里覺得心安!”說實話,侯愛英有時感覺好累,兒子、侄子、侄女的事情需要她操心,近八旬的婆婆需要贍養照料,責任田里的農活更需要她去打理,但為了老人和孩子們過得都幸福,她總是默默無聞地承受著一切,因為她覺得自己所做的沒什么不對。畢竟,孝敬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她不能讓這句話成為空話。看見婆婆高興了,她也很高興,婆婆的笑對她來說是最大的幸福,說明她對她這兒媳還是很滿意的。婆婆雖然性格很偏激,但侯愛英從來不跟她嘔氣,只是在自己承受不住的時候就躲在角落里一個人哭,發泄出來就好了,畢竟因為她是老人。現在兒子、侄子、侄女已經長大,侯愛英教他們該怎樣孝敬老人,教育她們不但要孝敬自己的親人,還要幫助她們身邊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使孩子們傳承尊老愛幼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從一點一滴做起,讓世界充滿愛。
侯愛英就像她樸實而又燦爛的名字一樣,展開了愛的翅膀,閃爍出人性中最亮的金色光芒。她的“憨事兒”在感動著鄉鄰的同時,更影響著周圍的鄉親,讓人間大愛的種子在魯西新農村這片充滿希望的田野上生生不息,帶人們走進和諧發展的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