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獻社區 一生無悔
作為甸柳新村街道第一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陳葉翠,自1988年到社區居委會工作以來,始終牢記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把“上為政府分憂,下為百姓解難”作為自己的座右銘,熱情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傾多年心血于方寸之地,把社區變成了“近者悅,遠者來”的和諧家園。

陳葉翠工作照

陳葉翠生活照
歷下區甸柳新村街道第一社區成立于1988年5月,轄區面積0.4平方公里,轄區內有43棟樓,居民2744戶,6786人,是一個傳統的敞開式老居民小區。作為甸柳新村街道第一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陳葉翠,自1988年到社區居委會工作以來,始終牢記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把“上為政府分憂,下為百姓解難”作為自己的座右銘,熱情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傾多年心血于方寸之地,把社區變成了“近者悅,遠者來”的和諧家園。
她是全省第一位直選出的“小巷總理”,傾多年心血把社區變成了“人和樂居”;她一副弱肩,卻是不少居民心中的“靠山”。33歲就投身社區的陳葉翠,擎著一顆大愛之心,用真心換真情,以黨心聚民心,贏得了一方百姓的信任和愛戴。
1988年,由于工作調動,陳葉翠從地處萊蕪的省地礦局地質一大隊來到濟南。第二年,街道抽調人員組建居委會,單位推薦了她。從此,這一干就是24年。
社區無小事,事事記心上。“社區是一個社會的縮影,每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對于一個家庭或一個人來說,或許就是天大的事。為了居民,再難的問題都要想方設法處理好,只有這樣,才能對得起居民這份沉甸甸的信任。”這是陳葉翠常說的話,也是她二十四年如一日踐行的事業。社區工作瑣碎繁雜,為了避免疏漏她總是隨身攜帶一個小本子,隨時隨地的把居民關心關注的事情記錄下來,像下水道堵塞、夫妻鬧矛盾、考大學報志愿,甚至年輕人找對象,孤寡老人的飲食喜好都包含在內,20多年來,這樣的本子記了60多本,全居2744戶居民誰家有孤寡老人,誰家有幾口人,她都如數家珍,她常常被大家親切的稱為社區的“活地圖”。
陳葉翠把老百姓的信任作為工作的動力,把老百姓的期盼和希望扛在了肩頭,把維護民利,保證民生,發展民權作為工作的核心。她常說“我的工作就是服務,沒有冷漠對待群眾的道理”,她的手機是24小時開機的,只要是社區里的事,她都第一時間趕到;只要是居民有困難,她都積極幫助解決。用她的真誠和熱心溫暖著這片土地,她的熱心贏得了居民的信任,一位居民描述“現在大到居民購房,小到孩子入托,居民都愿請她作參謀”。
前些年,社區一些老黨員對社區沒有認同感,黨員不亮身份、不交黨費現象普遍。怎么才能讓黨員服從管理呢?陳葉翠找到了辦法,“要把黨員管理好,首先要為他們服務好”。接下來,陳葉翠帶領黨委成員,挨家挨戶走訪。老黨員崔緒蘭家自來水壓力低,經常斷水。陳葉翠跑到自來水公司,多次協調把問題解決了。黨員姜宗新家的房產證遲遲辦不下來,陳葉翠代表社區黨委與有關部門協調,最終讓她拿到遲到11年的房產證。老黨員陳文緒病故,無人料理后事,社區黨委主動出面為其辦理了喪事……陳葉翠的真情舉動融化了黨員內心的隔閡。很快,離退休黨員全部到黨委報到,并要求為社區帶頭出力。
“白發離崗不離責,無私奉獻顯本色。”社區112位樓長、89位居民小組長,23黨小組長,60%以上由黨員擔任。老黨員環境衛生服務隊、老黨員治安巡邏隊和在職黨員互幫互助服務隊相繼成立。陳葉翠精心構建和完善了社區黨組織體系。縱向上,有了黨委、黨支部、黨小組;橫向上,有了“一委、兩站、兩會、一區”。一委即社區黨委,兩站即流動黨員聯絡站和在職黨員活動站,兩會即黨建工作聯席會和黨員議事會,一區即黨員責任區。
隨著黨員參與社區事務的積極性提高,陳葉翠大膽摸索,以民主促自治,成功總結出“四議三評兩公開”的自治工作法,形成了社區社務“大家議、大家定、大家評”的民主氛圍。凡屬社區重大問題,都要經社區黨委會提議、社區黨員議事會商議、社區居民議事會建議、社區居民代表會議或居民大會決議四道程序,決議內容和執行過程及結果公開,最終結果還要接受黨委班子自評、駐區單位評、所屬黨支部和社區黨員群眾評。通過這種工作法,不文明養犬、辦公用房改造、占道經營等社區管理難事都得到了妥善解決。
社區服務要想更上一層,必須與時代同步。為了走在社區建設的前沿,陳葉翠先后聘請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社會工作學院曾家達教授、山東大學高鑒國教授、加拿大籍華人黃智雄等知名專家當“社區高參”。2007年10月,她策劃成立了全市首家社工專業服務機構--甸柳第一社區社會工作服務站,建立了社工專業實習基地,探索推行社會工作“1+X”運行模式。“1”即社會工作站,“X”即高校專業人才、具有專業化知識的行業精英、社區黨員和青年志愿者等。2009年,在黃智雄先生的資助下,她帶領社區骨干前往香港、澳門與社區服務組織進行交流,洽談合作項目,將國際先進理念引入社區,使社區服務有了質的飛躍。她的社區管理經驗甚至成為一些高校的典型案例,供社會工作專業的大學生研究。
十個手指伸出來,還不能一樣長,但只要是甸柳一社區的居民,陳葉翠都會想方設法讓他發光。精于策劃的王英仙、擅長組織的劉春生、善搞外交的曹遵元等一些既有能力又熱心社區事業的老同志,逐一被她邀以重任,成為社區開展工作的得力助手—“社區義務七大員”。她還把能歌善舞的崔緒蘭、酷愛書法的郝廣順、多才多藝的段惠功請來,成立了社區星光藝術團,下設舞蹈、合唱、健美操、腰鼓等12支文體活動隊伍,吸引了一千多名群眾參與其中。多年來,社區活動周周有、演出月月新,鄰里間的關系融洽了,社區氛
圍也更和諧了。
居民有了安全感,住得擠點也安心。作為一個六千多人口的開放式小區,甸柳一社區十幾年沒發生打架斗毆的事情,沒發生一起偷盜搶劫案件。這與陳葉翠精心打造的社區管控機制息息相關。由居民樓院信息員、樓長、居委會、單位信息員組成的信息反饋機制,使社區黨委能夠隨時掌控社區發生的不安全、不穩定、不和諧因素。而以社區黨員志愿者為主組成的治安保衛、巡邏、普法教育、調解、幫教、暫住人口管理“六位一體”綜合治理機制,則像一張安全的大網,牢牢地將社區罩住。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隨著社會發展,社區下崗失業人員不斷增多。如何有效解決他們的再就業問題?陳葉翠認為,解決再就業問題,不但要“輸血”,更要“造血”。她辦起了歷下區第一家社區手工作坊,優先雇用殘疾人;她把社區經營用房優先租給下崗失業人員,房租22年幾乎沒有漲過;她組建再就業促進會,協調駐區單位提供就業崗位。在她的協調下,社區先后與30多家單位達成就業意向,500多名下崗失業人員和殘疾人實現再就業。保證了有就業意向的居民“不挑不揀24小時就業”,至今仍保持著“零失業”社區的記錄。
“翠葉春風暖甸柳,一片紅心謝黨恩”。24年如一日的堅守,陳葉翠在平凡的社區崗位上,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在她的帶領下,社區先后被評為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社區、全國社區服務先進社區、全國社區共建共享先進單位、全國學習型家庭創建示范社區等稱號,并于2007年被民政部確定為“和諧社區建設聯系點”。她個人也先后被授予全國社區服務先進個人、全國優秀社區工作者、全國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稱號。先后當選為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山東省第九次黨代會代表,濟南市第十次黨代會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