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個孩子的“爸爸”
10年,他大方地花費巨資100萬默默資助貧寒學子130名,這些孩子都叫他“爸爸”,這在嶧城當地家喻戶曉。而人們同時也知道,他對自己“小氣”到了極點:一件普通的外套整整穿了7年,不舍得扔;一家人至今仍擠住在窄小的舊房里,他沒計劃換。

10年,他大方地花費巨資100萬默默資助貧寒學子130名,這些孩子都叫他“爸爸”,這在嶧城當地家喻戶曉。而人們同時也知道,他對自己“小氣”到了極點:一件普通的外套整整穿了7年,不舍得扔;一家人至今仍擠住在窄小的舊房里,他沒計劃換。然而,2012年,他卻計劃再擠出100萬巨“收養”100名貧困高中學子。他說,他今生最大的愿望是有1000個孩子……
他,出生于“文革”期間的農村,家境貧寒卻自強不息,14歲時曾在賣菜的路上因饑餓昏倒在馬路上;他,成長于改革開放的初期,歷經坎坷卻愛心不減:無奈下崗,仍舊默默資助失學兒童。這位一件外套穿7年不舍得扔掉的市民,10年的時間卻默默資助貧困失學兒童130個,花費巨資100余萬。他,他就是今年42歲的張運國,一名平凡而普通的中國共產黨員。逆境時,不忘自強不息;順境時,謹記黨員職責。
自2002年前,十年的時間里,張運國在嶧城地區默默地資助著條件貧困的學生130名,用自己的行動闡釋著“上善若水,大愛無疆”這八個字。
嚴寒走訪,送溫暖于他人心間
2月3日上午,筆者隨同張運國前往嶧城區陰平鎮趙村的孫家,看望孫家96歲的老人,她是張運國曾資助的學生孫守功的奶奶。孫守功是張運國曾經資助過的一名學生,于2006年考取西安交通大學,畢業后在上海工作。據了解,孫守功還有兩個姐姐,因其自幼沒有父母家境貧寒,兩個姐姐為了孫守功,幼小就輟學了。“我當時覺得這孩子挺上進的,因為窮而輟學的話實在是可惜了,于是我便對他進行了資助。后來他考上了西安交通大學,挺爭氣。”張運國談到。

張運國自從下崗后自己做小生意,就產生了救助家境貧寒孩子的想法。張運國說:“我記得那時2002年,我找到嶧城婦聯,了解到大概有100個學生需要資助,我一激動就全包下來了。說實在的,當時我的收入還不高,全部家產不足30萬,資助100個孩子還真是有些困難。但是看到這些孤兒或者單親孩子渴望的眼神,想到我的資助有可能會改變他們的命運,我就咬咬牙做下來了。這也激勵是我努力奮斗的一個動力吧。假如沒有動力,人會懶惰的。”
在孫家,看到冒著嚴寒前來走訪的張運國,孫守功的大爺激動地對記者說:“我們家的條件挺艱苦的,當年守功上學多虧了他,要不是他的資助,也不會有守功的今天,我們全家一輩子都不能忘記他!”
少年困苦,磨礪性格于艱難中
因為自幼家庭條件不好,張運國14歲那年便輟學了,在一家餐館做服務員,做些端盤子、打雜的瑣碎事。除了端盤子以外,張運國起早貪黑把家里種的菜帶到20里外的棗莊城里去賣,吃盡了苦。
“我記得那時候凌晨3、4點鐘就要起來,我還只是一個十幾歲的孩子。記憶里,那段時間,我幾乎天天吃著長毛的爛煎餅,條件真的特別艱苦。賣菜的時候看見人家賣的熱騰騰的蒸包,饞得我不行,一個5分錢,舍不得買。”張運國說,“印象中,有一次賣完菜,知道有人專門買菜葉子喂雞,有時能賣2塊多錢呢,我撿完菜葉接著又往棗莊趕,由于又累又餓,騎自行車走到解放路三中門口時,就暈倒了。少年時光我最深的印象是貧困。”
1988年,為改變命運,19歲的張運國進入了安徽武警部隊。“我對部隊很有感情,部隊教會了我要默默無聞地做好事,這種影響是一輩子的。是部隊給了我堅忍不拔的毅力,是部隊給了我博大的胸懷。”張運國說。
部隊歷練,時刻不忘黨員職責
在部隊的三年中,張運國始終以一名優秀共產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為孤寡老人挑水三年,逢年過節,送米送面,默默無聞。“我覺得我是黨員,默默無聞地奉獻是應該的,部隊的生活讓我體會到了對他人的關心的意義。”張運國說。
三年服役期滿,張運國退伍回家。曾經部隊的“領頭羊”只是被分到了當時效益很差的商業加油站。沒過兩年便下崗了。下崗后的張運國從1993年開始開拖拉機,不分晝夜地運輸石膏,工作辛苦,收入卻是甚微。1996年,他的愛人也下崗以后,夫妻倆合計,求人不如求己,于是開始了艱苦的創業歷程,在嶧城區商業街開起了毛線店。據張運國介紹,當時開店的1萬6千塊錢都是借來的,兩間屋的店面都沒有擺滿毛線。張運國說:“大概是97、98年的時候,很多大城市還沒有這樣的覺悟,我就打出了‘不滿意就退貨’的口號。當時我就是黨員了,那時候干脆把店名叫‘共產黨員毛線店’。誠信經營的態度是一個共產黨員應有的素質,得到了市民的支持,生意逐漸好起來。
毛線店的生意風生水起之時,2001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張運國憑借敏銳的商業嗅覺意識到超市經營將是未來的商業模式,決定試一試。就這樣,張運國的第一家超市在2001年7月開業了。事實證明他當時的眼光是超前的,如今,潤國超市已經成為連鎖,頗具規模。

善由心生,黨員理念記心間
2003年“非典”時期,食鹽價格飛漲,不少“聰明”的商人借此機會大發橫財,而張運國卻在自己的潤國超市門口打出了“食鹽每包八毛”的廣告牌,而其他商店都是七塊錢一包。據張運國回憶,當時一連幾天,方圓數十里路的人都到他這里購買食鹽。張運國說:“是黨和部隊培育了我,時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間是我應該做的事情。那時候,人們本來就惶恐不安的,我也不過是做點讓人們心里踏實些的事情罷了。”
而在談到這十余年的慈善經歷時,張運國卻謙虛地笑笑說:“其實我做的沒什么,相比之下,我倒是十分佩服那些資助一個大學生的工薪家庭。那些人才是真正的英雄。因為作為工薪階層,他們的收入本就有限,卻還貢獻一份愛心,更何況經商的我呢?2012年,我計劃再擠出100萬,資助100名貧困高中學子。”張運國憨厚地說。他今生最大的愿望是有1000個孩子,做世界上孩子最多的“爸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