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家興,男,1963年9月生,漢族,大學文化,中共黨員,現任山東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副調研員、勞動管理科科長。工作中,他愛崗敬業,盡忠職守;生活中,他懷著一顆孝順之心、一顆仁愛之心,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繹著感人的親情故事。
田家興同志常說“百善孝為先”,他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父親去世的早,母親和大哥一起在老家生活,但天有不測風云,1988年大哥突然因病去世,嫂子改嫁,撇下不滿十歲的侄女和剛滿兩歲的侄子,面對突如其來的打擊,母親幾乎崩潰。作為家庭的頂梁柱,田家興同志勇敢地挑起了這副重擔,毅然把他們接到身邊一起居住,一住就是二十多年。
在這二十多年里,田家興同志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孝”的深刻內涵,和愛人一起無微不至地照顧著母親。隨著母親年齡增大,他更是把母親的身體狀況放在心上,照顧起來細之又細。2010年5月一天晚上,他發現母親精神異常,神志不清,出現嘔吐癥狀,便立即背著母親下樓,驅車到二十公里外的解放軍第一四八部隊醫院就診,經檢查,母親被診斷為突發性心肌梗塞。在母親住院期間,他白天堅守崗位,晚上到醫院接替愛人陪護母親,由于救治及時,護理細致,母親很快脫離了危險。出院在家休養的日子里,他和愛人一道悉心照料著老人的起居,不怕苦,不怕累,雖然上下班時間很緊張,可為了老人的身體盡快康復,他和妻子盡量做到每日三餐不重樣來迎合老人的口味,渴了,端茶送水,餓了,端來熱湯熱飯一口一口的喂。白天洗衣做飯,端屎端尿,睡前為老人擦洗,按摩身體,只有等母親睡后他們才托著疲憊的身體回房休息。他不光細致周到地照顧母親的飲食起居,還在精神上讓母親感到幸福滿足,一有時間就陪母親聊天,拉家常,耐心傾聽母親的訴說,消除老人的寂寞感。在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照料下,母親的身體很快康復,F在老母親年近九十,依然精神矍鑠,臉上時刻掛著幸福的笑容。
田家興同志在贍養自己母親的情況下,絲毫沒有減少對岳父的照顧,岳父多年來一直獨居聊城,身體也不好,他本想把岳父接來常住,無奈老人不習慣這邊的生活,堅持自己居住。面對這樣的情況,他只能和愛人每隔一周或兩周回去看一次,給老人送些日常用品,以盡孝心。在淄博到聊城的探親路上,不知留下了兩人多少奔波的足跡,這樣的生活一直延續到2010年冬天老人去世。
田家興同志的家庭在單位里可算得上是很大很特殊的,每當說起他的家庭,同事們都感慨萬千,由衷地敬佩他!他不僅贍養著老母親,而且對大哥的兩個孩子也視如己出,加上自己的女兒,撫養三個孩子的壓力在工資收入偏低的前些年是可想而知的。侄子和女兒一般大小,剛來到這個家的時候還在上幼兒園,兩個孩子的吃喝拉撒,生活起居都要靠大人照顧,責任加倍,辛苦自不必說,田家興和愛人一起默默擔當著,付出著,已經說不清有多少個夜晚沒有睡過囫圇覺,有多少個清晨是披星戴月的起床。孩子們漸漸長大,上學和日常消費的開支要比一般家庭多很多,但田家興同志從未叫苦,用堅強的臂膀為這個家庭支撐起了一片溫馨的港灣。多年來,由于生活的壓力,他和妻子簡樸已成習慣,一件衣服要穿好幾年,但卻每年都給母親和孩子添置新衣,不讓他們受半點委屈。每當看到他和愛人兩鬢新添的白發和簡樸的穿戴時,同事們都看在眼里,感動在心里,忍不住要詢問他的生活狀況,“咱吃點苦不算什么,絕不能讓老人和孩子跟著受罪!边@是樂觀地表白,更是善良的寫照。千言萬語也難道出他這些年的艱辛和付出,可他就是這樣,二十年含辛茹苦,二十年無怨無悔!
在這個家里,侄子和兒子的含義是沒有區別的,在孩子眼里,二老早不是叔嬸,而是生養自己的父母!“爸媽”是侄子日常對二老的稱呼,也是孩子最想表達的親情。多年來,田家興同志對孩子的教育和學業盡心盡力,不偏不倚。繁忙的工作之余,他經常和孩子們溝通、交流,做他們的朋友,教育他們學知識、學做人,和他們一起分擔挫折的沮喪,分享成功的快樂。他用深沉厚重的父愛,用實實在在的行動為孩子們引領出一條健康通達的人生之路。如今,侄女已出嫁,他也幫侄子買房成了家,兩個孩子工作穩定,自己的女兒也學業有成,二十多年的艱辛和付出終于結出了幸福的果實。二十多年來,他家從未發生過爭吵現象,也沒和鄰里發生過矛盾糾紛,家庭和睦溫馨,他們敬老、愛老的實際行動和對侄子、侄女不離不棄的愛深深感染了周圍的人,在平凡的生活中創造了不平凡,彰顯了人性的光輝,親情的偉大。田家興同志和他的家庭多次被所部和上級評選為“尊老敬老先進個人”和“五好文明家庭”。
“沒有什么好說的,沒有什么好寫的”這是在記敘田家興同志事跡材料中聽到的他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我們只能從耳聞目睹中整理出這點滴的事件。一滴水能折射太陽的光輝,我們已經從這點滴中感受到了好人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