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守護烈士祠堂30余載
2012-04-20 17:24:00 來源: 大眾網 我要評論
[提要] 山東省昌邑市龍池鎮北白塔村有一座烈士祠堂,里面供奉著527個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犧牲的烈士牌位,還住著一位老人。
一生清苦祠堂為家 癡情老兵守護30余載

陳光聚

陳光聚

陳光聚
山東省昌邑市龍池鎮北白塔村有一座烈士祠堂,里面供奉著527個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犧牲的烈士牌位,還住著一位老人。
這位老人名叫陳光聚,今年88歲。他24歲參軍,195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后參加過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后,陳光聚謝絕了組織為他提供的優厚待遇毅然返鄉。
自1979年起,自發為白塔烈士祠堂守靈,一干就是33年,用他的半生歲月陪伴著長眠地下的英烈。
平凡生平,不平凡經歷
1938年,日軍占領了北白塔村,陳光聚一家分頭外出避難,年僅14歲的他跟隨姑姑去了遼寧。
1948年,解放戰爭期間,24歲的陳光聚在當地參加了解放軍。先從天津到了北京,隨后又轉戰河北、山西、山東、湖北、湖南、貴州、福建、廣東、云南九省。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陳光聚隨志愿軍入朝作戰,成為一名高炮射手。1951年,陳光聚在戰場上右腿和右肩被彈片炸傷。1952年,右腿再次受傷致殘。
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后,陳光聚放棄了政府給予的一系列優撫待遇,回到老家務農。
主動請纓,甘做守靈人
白塔烈士祠建于1946年,位于龍池鎮北白塔村。據陳光聚老人介紹,當時是昌北縣委建立的,主要為紀念壽光、昌邑、濰縣3縣的抗日烈士。紀念碑為原昌北縣委、縣政府、獨立營和民主建國會敬獻,“浩氣參天”四個大字為原昌邑縣(現昌邑市)委書記馬駿親筆題。
烈士祠正房現存放牌位527個。其中,抗日殉國的391位烈士大部分是壽光、昌邑、濰縣三縣的人;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期間犧牲的136位烈士都是昌北縣人,有些是在昌邑當地戰爭中犧牲的,有些是在外地犧牲后遷回來的。
1979年,原龍池鄉(現龍池鎮)政府發出通知,找人看守烈士祠。因為待遇很低,很多人都不愿意接手,早已退伍回家多年的陳光聚聽說此事后,不顧家人的反對主動請纓,住進了烈士祠,為此,他還與老伴齊秀升分居了一年。
從那時起,陳光聚每天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把500多位烈士的靈位從供桌上一一取下,擦拭干凈,然后將院子里的每一個角落認真地清掃一遍,再拿起剪刀修剪院子里的花花草草。這些單調乏味的工作,老人一干就是33年。
半生陪伴,烈士成“老友”
三十三年的廝守,這里烈士們的名字早已深深地烙進老人心里,成為他親密的“老戰友”。在烈士祠門口,陳光聚指著“浩氣參天”的紀念碑告訴記者,烈士們的名字都在碑上刻著,其中年齡最小的還不滿15歲。走進紀念堂后,老人一邊擦拭著烈士們的靈位,一邊給記者介紹這里面有幾位是團級干部、營級干部、連級干部以及他們的名字、家鄉和犧牲時的情況。
在這些烈士里,有一位是陳光聚老人的三弟陳光進,他的牌位位于第三層架子的中間位置。老人回憶說:三弟陳光進,是在淄博周村戰役中犧牲的,當年自己離家時,三弟只有8歲,想不到從那兄弟兩個就再也沒有見過面。對這個弟弟他總覺得很愧疚,沒有盡到當大哥的責任。
戰爭在陳光聚的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耳朵早已聾了,在朝鮮戰場上負傷的左腿也讓他不能長時間站立。烈士祠里的排位最高的離地面將近4米,每次打掃,老人都需要先把下層的烈士靈位拿走,然后再拖著一條傷腿爬到架子上將頂上的牌位拿下來,擦洗完后,還要再爬上去將牌位放好。隨著年齡的增長,老人的工作時間越來越長。
談及此事,老人哽咽著告訴記者:在朝鮮戰場上,自己所在的連隊戰友全部犧牲了,只要自己一個人活了下來,每當想起這些,自己總覺得心里欠他們的,這里的烈士雖然不是自己的戰友,但也是為了國家犧牲的,自己能夠在這里陪伴他們已經感到很滿足。
一生清苦,無欲無所求
烈士祠門洞西側的小房間(俗稱南屋)是老人的起居室,分里外兩間,一臺老式電視機、一床一桌、幾把凳子是他唯一的家當。
老人的老伴名叫齊秀升,去年臘月十五無疾而終,享年92歲。老兩口無兒無女,一輩子相依為命。老人說:老伴跟隨他一輩子,一天也沒過上好日子。自老伴過世后,他就變得不愿意說話了,再加上聽力漸弱,幾乎很少與人交流。談到老伴,老人顯得黯然神傷,眼神中充滿了對老伴的愧疚和留戀。
2006年,鎮上的敬老院面向全鎮招收老人,北白塔村推薦了陳光聚,但是當老伴將這件喜事告訴他的時候,陳光聚卻說自己舍不得離開這些多年的老朋友,拒絕了村里的推薦,繼續著自己清苦的生活。
說起看護烈士祠的陳光聚,周圍的鄰居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盡職盡責”。在烈士祠南面白塔小學魏豐社校長眼里,陳光聚從來不為自己考慮。有一年,市里的一位干部到烈士祠參觀,魏校長讓他向那位干部申請提高待遇,但老人只要求市里撥款把烈士祠修一下,對于自己的困難則只字未提。
今年85歲的陳龍光老人也是當年村里當過兵的,對于陳光聚的選擇,老人也很佩服。他說:當時烈士祠招人的時候,沒有愿意去的,一是工資太低,另外整日與牌位打交道也不太吉利,像陳光聚這樣的五保戶本來可以在家享清福,沒必要去接這個累人的活,可是他不但去了,而且還把烈士祠打掃得那么整潔,確實不容易。
后顧無憂,事跡感人間
老人最大的心愿,就是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希望看到有人接過他的班,替他繼續陪伴、看護早逝的戰友們。
隨行的龍池鎮民政助理郝旭婧告訴記者:老人接班人已初步確定,但老人就是舍不得離開這里,我們也理解老人對這里的感情。
守祠老人陳光聚的事跡被新華網、搜狐網、鳳凰網等多家媒體報道后,社會上許多素不相識的人感動于他無怨無悔的守望,通過各種方式向老人表達敬意。
2009年,陳光聚被評為“感動濰坊人物”。頒獎詞這樣評價說:積土可以成山,積水能夠成淵。他在歲月流轉中,投入一腔赤誠,懷著熱愛與崇敬陪伴烈士英靈,用責任心和使命感凝成一種力量,把30年的平凡歲月堆積成一種平凡的操守,令人敬佩,也叫人感動!
![]()
大眾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大眾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大眾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大眾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眾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大眾網書面授權。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大眾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大眾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4、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30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