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搜索:
19歲學生勇救落水者犧牲
2012-02-28 19:51:00 來源: 楚天都市報 我要評論
關鍵詞:
[提要] 身材瘦小,貌不驚人,身高不足一米六——來自四川綿竹的18歲男孩何川,在汶川特大地震中幸免于難。3年前,他作為受災轉移學生來到山東省濱州技術學院,3年后,他在千里之遙的他鄉,用壯麗義舉譜寫了一曲用生命回報社會的感恩之歌。
[提要] 身材瘦小,貌不驚人,身高不足一米六——來自四川綿竹的18歲男孩何川,在汶川特大地震中幸免于難。3年前,他作為受災轉移學生來到山東省濱州技術學院,3年后,他在千里之遙的他鄉,用壯麗義舉譜寫了一曲用生命回報社會的感恩之歌。
身材瘦小,貌不驚人,身高不足一米六——來自四川綿竹的18歲男孩何川,在汶川特大地震中幸免于難。3年前,他作為受災轉移學生來到山東省濱州技術學院,3年后,他在千里之遙的他鄉,用壯麗義舉譜寫了一曲用生命回報社會的感恩之歌。
危難之時,他用頭把落水者頂出水面
2011年3月29日,春寒料峭,已是晚上八點半了,剛剛參加工作的何川還在車間加班。“快來人啊,有人落水了!”一陣急促的呼喊聲從車間后面的湖邊傳來。何川立刻意識到有人落水了,迅速跑到呼救的地方。原來,廠內一名職工因天黑視線不好,不慎掉入廠區的人工湖里。情況緊急,兩名隨行的同事發現后,也立即跳入水中參與營救。
危急關頭,何川還沒來得及從口袋里掏出手機,衣服也沒顧上脫,就一頭扎進冰冷的水中,迅速向落水者游去。
經過一番奮力搏擊,何川用頭把落水者頂出了水面。他身材瘦小,再加上天黑水下情況復雜,營救工作并不順利。救出落水者后,另外兩名營救人員因體力消耗過度被困水中。何川此時也已經筋疲力盡,但他沒有再作過多考慮,轉身游向另外兩名同事,最后卻由于體力不支不幸遇難。
噩耗傳來,濱州技術學院的師生無不扼腕嘆息。學校的老師說,何川在四川老家時就不止一次下水救人,所以這次聽到有人呼救也并沒有猶豫。但是,萬萬沒想到,他這一去,卻再也沒有回來……
從廢墟爬出,他加入抗震救災隊伍
何川,1992年12月1日出生在綿竹市廣濟鎮中新村,父母在外地打工。2008年5月12日,汶川發生強烈地震,何川的家鄉遭到巨大破壞,到處是坍塌的房子,他所就讀的東汽技校也被夷為平地。
“滿眼是廢墟。”何川曾向同學們痛苦地描述,“廢墟中,有孩子幼小的遺體,壓在變形的水泥鋼筋之中;廢墟下,傳來孩子微弱的呼救聲……鉆入變形的樓房,循著聲音從一些縫隙看去,有孩子斜靠在死去了的同學身旁,慘不忍睹。”
從廢墟中鉆出來的何川,立即加入到抗震救災的隊伍中。那時何川剛15歲,就跑去當志愿者,幫忙搶救埋在廢墟中的人。在志愿者隊伍中,他年齡最小,身單力薄,但仍然堅強地去抬擔架救傷員。在災區,到處是遇難者的遺體,救災任務相當艱巨,何川和大人一樣跟著救援隊伍搬運、掩埋遺體,給災民分發物品,沒日沒夜地干。當時,他的勇敢和堅強感動了在場的父老鄉親。
“我問他,你那么小的年紀,難道就不怕尸體嗎?他回答得很坦然,‘開始是有些害怕,之后慢慢就習慣了,一天干12小時很正常’。”曾任何川所在機械系副主任的李莉向記者描述著。
哪里有需要,他就出現在哪里
2008年6月,何川與其他19名同學作為災區轉移學生來到濱州技術學院學習。學院對他們十分照顧,懂事的何川把感激化作了幫助集體、幫助他人的自覺行動。
每當學校放假,同學都爭先踏上回家的路,而何川每次都主動留下來,檢查一遍教室和宿舍衛生,看門窗是否鎖好,直到一切妥當,才收拾好行李,最后一個離開。后來,何川被選為勞動委員。
2009年10月,學院出現了甲流疫情,短短幾天時間里,200多名學生被送至隔離區,何川自發加入到學院救護隊伍中,每天幫助老師往學生宿舍送飯、打掃衛生,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那段時間,他真的就是老師們的得力助手。”一位老師告訴記者。
就在甲流剛過去不久,何川班里有個叫王剛的同學因患水痘住院治療,何川自告奮勇前去陪床看護,一直到王剛出院。
2009年10月24日,楊雷同學也是因患水痘住院,又是何川主動前去陪護,精心照料。在濱州技術學院學習期間,何川不但樂于助人,而且學習刻苦,多次被評為“三好學生”、“優秀班干部”。
如今,這個默默為同學奉獻的男孩再也沒法繼續履行勞動委員的職責了;如今,為挽救他人性命,帶著對人生的眷戀,何川走了,但他那善良的心和無私的愛,他短暫而美好的一生,成為人們心中永遠抹不掉的記憶……
危難之時,他用頭把落水者頂出水面
2011年3月29日,春寒料峭,已是晚上八點半了,剛剛參加工作的何川還在車間加班。“快來人啊,有人落水了!”一陣急促的呼喊聲從車間后面的湖邊傳來。何川立刻意識到有人落水了,迅速跑到呼救的地方。原來,廠內一名職工因天黑視線不好,不慎掉入廠區的人工湖里。情況緊急,兩名隨行的同事發現后,也立即跳入水中參與營救。
危急關頭,何川還沒來得及從口袋里掏出手機,衣服也沒顧上脫,就一頭扎進冰冷的水中,迅速向落水者游去。
經過一番奮力搏擊,何川用頭把落水者頂出了水面。他身材瘦小,再加上天黑水下情況復雜,營救工作并不順利。救出落水者后,另外兩名營救人員因體力消耗過度被困水中。何川此時也已經筋疲力盡,但他沒有再作過多考慮,轉身游向另外兩名同事,最后卻由于體力不支不幸遇難。
噩耗傳來,濱州技術學院的師生無不扼腕嘆息。學校的老師說,何川在四川老家時就不止一次下水救人,所以這次聽到有人呼救也并沒有猶豫。但是,萬萬沒想到,他這一去,卻再也沒有回來……
從廢墟爬出,他加入抗震救災隊伍
何川,1992年12月1日出生在綿竹市廣濟鎮中新村,父母在外地打工。2008年5月12日,汶川發生強烈地震,何川的家鄉遭到巨大破壞,到處是坍塌的房子,他所就讀的東汽技校也被夷為平地。
“滿眼是廢墟。”何川曾向同學們痛苦地描述,“廢墟中,有孩子幼小的遺體,壓在變形的水泥鋼筋之中;廢墟下,傳來孩子微弱的呼救聲……鉆入變形的樓房,循著聲音從一些縫隙看去,有孩子斜靠在死去了的同學身旁,慘不忍睹。”
從廢墟中鉆出來的何川,立即加入到抗震救災的隊伍中。那時何川剛15歲,就跑去當志愿者,幫忙搶救埋在廢墟中的人。在志愿者隊伍中,他年齡最小,身單力薄,但仍然堅強地去抬擔架救傷員。在災區,到處是遇難者的遺體,救災任務相當艱巨,何川和大人一樣跟著救援隊伍搬運、掩埋遺體,給災民分發物品,沒日沒夜地干。當時,他的勇敢和堅強感動了在場的父老鄉親。
“我問他,你那么小的年紀,難道就不怕尸體嗎?他回答得很坦然,‘開始是有些害怕,之后慢慢就習慣了,一天干12小時很正常’。”曾任何川所在機械系副主任的李莉向記者描述著。
哪里有需要,他就出現在哪里
2008年6月,何川與其他19名同學作為災區轉移學生來到濱州技術學院學習。學院對他們十分照顧,懂事的何川把感激化作了幫助集體、幫助他人的自覺行動。
每當學校放假,同學都爭先踏上回家的路,而何川每次都主動留下來,檢查一遍教室和宿舍衛生,看門窗是否鎖好,直到一切妥當,才收拾好行李,最后一個離開。后來,何川被選為勞動委員。
2009年10月,學院出現了甲流疫情,短短幾天時間里,200多名學生被送至隔離區,何川自發加入到學院救護隊伍中,每天幫助老師往學生宿舍送飯、打掃衛生,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那段時間,他真的就是老師們的得力助手。”一位老師告訴記者。
就在甲流剛過去不久,何川班里有個叫王剛的同學因患水痘住院治療,何川自告奮勇前去陪床看護,一直到王剛出院。
2009年10月24日,楊雷同學也是因患水痘住院,又是何川主動前去陪護,精心照料。在濱州技術學院學習期間,何川不但樂于助人,而且學習刻苦,多次被評為“三好學生”、“優秀班干部”。
如今,這個默默為同學奉獻的男孩再也沒法繼續履行勞動委員的職責了;如今,為挽救他人性命,帶著對人生的眷戀,何川走了,但他那善良的心和無私的愛,他短暫而美好的一生,成為人們心中永遠抹不掉的記憶……
劉欣
![]()
大眾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大眾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大眾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大眾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眾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大眾網書面授權。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大眾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大眾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4、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30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