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女裁判和金牌榜看中國體育戰略轉型
2012-08-13 06:13:00 我要評論
吳書光 來源: 新華網[提要] 專家指出,提高國際體育組織參與度,增強話語權是中國體育戰略轉型方向,而大力培養專業人士并輸送到國際體育組織是體育戰略轉型的必由之路。”鮑明曉表示,中國人進入國際體育組織后,將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了解中國體育,可起到正面的形象宣傳作用。
新華網北京8月13日奧運專電(記者吳書光)倫敦奧運會尾聲,有兩件事值得關注:一是中國女裁判彭玲執法倫敦奧運會女籃決賽;二是中國體育代表團以38枚金牌位列倫敦奧運會金牌榜第二,創造了赴境外參加奧運會的最好成績。
彭玲之所以值得關注,并不是因為她是女性,而是因為國際體育舞臺上中國籍的管理層和決策層太少,中國在國際體育舞臺上的參與度與話語權與中國的金牌榜第二位并不相符,這在以后或將影響中國體育取得更好的成績。
據體育專家易劍東介紹,國際體育組織總部90%在歐洲和北美,其負責人60%以上來自歐美,可以說當前國際體育的總秩序和總規則的制定者主要是歐美人。
由于現在的競技體育項目多數來自西方,專家表示,東方國家要參與奧林匹克運動,并力爭在其中取得發言權乃至決策權,必須擁有清醒的頭腦和睿智的策略,有理有利有節,方能取得更大的成績。
近年來,盡管我國已發展成不折不扣的金牌大國,但體育發展中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易劍東認為,眼下中國面臨的最要緊問題并不是要奪取更多的金牌,而是要培養更多具有國際視野、專業能力和民族情懷的國際體育人才,并將其上升為國家戰略高度,由國家層面來而非單純由體育部門來制定規劃和保障實施。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體育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鮑明曉也認為金牌只是體育發展的很小一部分,絕非全部。“我國體育發展有一個誤區,即舍得在運動員培養上花錢,但并未認識到體育的發展還包括國際教練、裁判甚至專業體育媒體的培養。”
專家指出,提高國際體育組織參與度,增強話語權是中國體育戰略轉型方向,而大力培養專業人士并輸送到國際體育組織是體育戰略轉型的必由之路。
“只有多培養國際教練、裁判,讓更多的中國人進入到國際比賽的管理與規則制定層面,才能有更多的話語權和更大影響力,同時還可體現我國的大國責任。”鮑明曉表示,中國人進入國際體育組織后,將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了解中國體育,可起到正面的形象宣傳作用。
相關閱讀
更多新聞
大眾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大眾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大眾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大眾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眾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大眾網書面授權。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大眾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大眾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4、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30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