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代表眼中的農田水利建設之策
2011-02-12 07:46:00 作者: 來源:大眾網--大眾日報
一位農民代表眼中的農田水利建設之策
自從去年下半年以來,特大干旱降臨我省。嚴重的旱情牽動著前來參加兩會代表們的心。
2月11日下午,記者敲開了省人大代表、郯城縣紅花鄉黃溝崖村黨支部書記問友章的房間。談起眼下的旱情,這位60歲的農民代表感慨萬千:“毛主席說過,水利是農業的命脈!這句話實在太正確了。”
黃溝崖村現有人口800人,可耕地1500畝。來濟南參加省兩會前,問友章再次來到村頭的麥地里查看起來。哪塊是黃溝崖村的地,哪片是外村的地,從麥田邊上走過一看就知道。“別村的麥子都快枯黃了,我們村的麥地里還是一片綠油油的,幾乎看不出受過大旱的影響。因為我們村里已經澆過三遍水了,其它村里最多澆過一遍。”
問友章驕傲地告訴記者,全村1500畝可耕地,1400多畝能夠澆上水。這一切得益于該村上個世紀90年代初修建的機井和水渠。其實,黃溝崖村人曾經也吃過旱澇異常天氣帶來的苦頭。1982年,村里開始土地承包到戶,村集體留下了兩眼機井,由于無人看管,這僅有的兩眼機井也被人用石頭堵死。從那以后,一旦遇到旱澇災害,只能靠天吃飯。這樣的狀況一直延續了整整10年,群眾吃盡了缺乏水利基礎設施的苦頭,于是,大伙紛紛要求村集體重新修建水利基礎設施。
1993年,黃溝崖村決定興修水利,先從打機井開始。當時村集體沒有一點積蓄,村民個人家庭也不富裕。盡管如此,問友章說,“大伙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干勁十足。當時5戶為一個小組,輪流負責打井隊的吃飯和工錢。”很快,按照每30畝地一眼機井的標準,53眼機井順利打完,后來又逐步配套了灌溉溝渠,建起了變電站,一套完整的農田水利設施在黃溝崖村建成。
這套完善的水利基礎設施讓黃溝崖村人受益匪淺。去年,該村的水稻和小麥平均畝產均超過600公斤。現在村里有一支22人組成的機井看護隊,每人照看兩到三眼機井,同時負責機井附近土地的灌溉。看護隊員的費用以及灌溉的電費、維護費等全部由村集體承擔,村民個人不用掏一分錢。
回顧村里水利設施建設的歷程,已擔任28年村支部書記的問友章認為,現在土地雖然承包到戶了,但還有很多事情是單個農戶無法完成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必須由政府或者集體投入才能建立起來。“該誰管的,一定要管起來。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單個農戶管不了,集體就要管,集體管不了的,政府就要管起來。今年兩會期間,我打算用我們村的例子,讓更多的人了解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性。”
相關閱讀
您對其他相關新聞感興趣,請在這里搜索

大眾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大眾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大眾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大眾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眾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大眾網書面授權。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大眾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大眾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4、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30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