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換得快盼建回收制
2010-01-31 08:46:00 作者: 來源:半島都市報
“現在手機換得太快了,廢棄手機已經對我們的生活環境造成很大威脅。”今年省兩會上,省政協委員、大眾報業集團業務總監錢捍的一份提案引起了與會代表、委員的強烈共鳴 。的確 ,現在手機已經成了人手必備的“生活必需品”,由于更新換代快,全國每年淘汰7000萬部左右的手機,大量廢棄手機的流向給我們的環境埋下了隱患。如何才能盡量減少這些電子垃圾呢?代表委員們普遍認為,政府應該對此足夠重視,通過政策和資金扶持盡快建立廢舊手機等電子產品的回收機制,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每年淘汰量達7000萬部
“目前,3G手機正在引發新一輪的手機‘更新換代’熱潮,又將有一大批手機慘遭淘汰了。這些手機該怎么辦?”現在各種各樣的手機產品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中,和所有電子產品一樣,手機也受到使用壽命和產品升級的挑戰,每年都會有大量廢舊手機被淘汰。今年的省兩會上,省政協委員、大眾報業集團業務總監錢捍將目光投向了廢舊手機的污染和回收上。
錢捍介紹說,他通過多方調研和查閱資料發現,目前全國有2G 手機5億多部,隨著越來越多的人使用3G手機,換下來的舊手機將會形成大量電子垃圾。而根據工信部統計,中國50%的用戶在一年到兩年之間更換手機,有近20%的用戶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就更換一部手機,“平均每年淘汰7000萬部左右”。
手機換代頻造電子垃圾
“多數廢舊手機的‘命運’是這樣的,要么送給親友繼續使用,要么低價賣給手機販子,還有相當一部分被當成普通垃圾扔掉。”錢捍認為,這些廢棄物如果回收處理不當 ,將成為主要的環境污染物,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不容小覷。
說到污染,錢捍分析說,手機電池中含有鉛、汞、鎘、鉻等有毒化學物質,如果把廢舊手機和電池僅僅做填埋處理,里面含有的金、汞、鉛、鎘等重金屬成分就會直接污染土壤及地下水。如果被簡單焚燒,其產生的氣體會污染空氣,嚴重危害人體健康。“另外手機機殼材質能誘發人體荷爾蒙產生變化,并產生導致癌變的有害物質”。
錢捍在提案中說,這些還僅僅是廢舊手機處理不當帶來的危害,還不包括手機制造過程中所耗費的資源和排放的污染物。
手機回收急盼政策支持
既然廢舊手機有如此大的危害,那么我們該采取什么措施盡量降低污染隱患呢?錢捍的觀點是“ 建立多方面合作、由政府引導、運營商主導、回收商和第三方積極配合、完善的回收機制,有效地控制廢棄手機的污染”。
錢捍介紹說,國家相關部門應該針對廢舊電子產品的回收出臺具體政策,投入相應的資源,并借鑒國外經驗來完善我國的手機回收機制。“比如說可以考慮實施電子垃圾回收處理經營許可證制度,規范電子垃圾的收集、流向和處理,取締無證回收和處理網點等。”另外,他認為還應當通過立法等手段,明確制造商、進口商、經銷商和消費者各自在廢舊電子產品回收利用中的責任范圍,“防止相互推諉,出現回收利用責任‘真空’”。
代表委員談電子產品污染
●省人大代表 昌云軍
提高廢舊電子產品回收價
關于手機等廢舊電子產品的回收,省人大代表昌云軍分析說,每年各地都會制造大量的廢舊電子產品垃圾,相比而言,整個社會的處理量卻小得多。
“說到原因,當然跟我們的技術有關,但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無利可圖。如果單單出于公益目的去做這件事,可能難度比較大。”昌云軍說,“比如手機電池的回收,我們可以嘗試在原銷售價的基礎上上調一定幅度作為廢舊電池的回收費用。同時,制定以舊換新的政策,廢舊電池持有者在購買新電池時只要交出舊電池,就可享受原價格、甚至更低價格購買新電池。這樣一來,可能消費者回收廢舊電子產品的意識會提高不少。”
●省政協委員 劉雙珉
扶持廢舊電子處理產業
“廢舊電子產品雖然污染環境,但并不是一無是處,一噸廢棄手機中,能提取至少150克黃金、100公斤銅。”省政協委員劉雙珉認為,要大力推動廢舊電子產品的回收、推進綠色環保產業的發展,主要是靠社會力量來解決,通過對市場的培育和扶持,用市場帶動廢舊電子產品處理。
“我認為政府應該做兩件事,一是出臺政策,鼓勵、引導企業少生產質量差、壽命短的廉價電子產品,另外就是通過政策和資金鼓勵社會發展廢舊電子產品處理產業。”劉雙珉認為,政府應在政策和資金方面鼓勵社會形成廢舊電池處理產業,加大對回收廢舊電池處理廠家的資金投入,提高吸收消化廢舊電子產品的能力。
傳統手工技藝應大力扶持
民間傳統手工技藝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精髓,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在今年的省兩會上,省政協委員唐家路呼吁應該“扶持非代表性手工技藝傳承人”。
孟琳達:1月 28日,在去青島代表團駐地的路上看到個捏面人的攤子,很久沒有見過這些東西了。
孫豐欣:是啊,我覺得國家應該好好扶持一下這些傳統的手工技藝。
高亮:這你就不知道了吧,現在國家已經開始了這方面的工作,并取得了重大成效。
孫豐欣:但我覺得還不夠。
孟琳達:嗯,省政協委員唐家路也注意到了這點,他在這次兩會中就提交了《關于扶持非代表性手工技藝傳承人的建議》,建議政府和相關機構應該建立長效、穩定的機制,根據實際情況出臺鼓勵和補貼政策,對技藝水平高且有一定潛力,但生活困難的非代表性傳承人,可以改善其生活條件,還可以建立手工藝傳習所培養新一代手工學徒等。
本報特派記者 孫豐欣 孟琳達 高亮(本報濟南1月30日電)
更多新聞
相關閱讀
您對其他相關新聞感興趣,請在這里搜索

大眾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大眾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大眾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大眾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眾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大眾網書面授權。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大眾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大眾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4、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30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