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年風雨 演繹幾代人悲歡
2011-07-04 13:42:00 我要評論
來源: 大眾網 關鍵詞:
[提要] 總有一些故事,撫慰過我們靈魂深處的孤獨與蒼涼;總有一種精神,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刻下深深的印記;總有一種傳承,會世世代代一脈相連,亙古不滅。
[提要] 總有一些故事,撫慰過我們靈魂深處的孤獨與蒼涼;總有一種精神,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刻下深深的印記;總有一種傳承,會世世代代一脈相連,亙古不滅。
總有一些故事,撫慰過我們靈魂深處的孤獨與蒼涼;總有一種精神,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刻下深深的印記;總有一種傳承,會世世代代一脈相連,亙古不滅。 ——題記
一
800多年的歷史斷章,不過歷史長卷中的幾個冊頁。而對于蕓蕓眾生中的你、我、他,800多年的風雨滄桑,又演繹了幾代多少人的悲歡人生,這,縱然多少尺牘能承載得下。
800多年前的公元1179年(金朝大定九年),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隸屬于金國,因為崇拜岳飛和辛棄疾,從小對金兀術哈密蚩的“番邦”恨之入骨,而時至今日,當時的番邦中的部分領土現早已劃入我們國家的版圖,再惡語攻擊唯恐有破壞民族團結之嫌,就此打住。
番邦亦不是無可取之處,譬如對人才的重視。女真族,一個馬背上打天下的民族,自創建者完顏阿骨打開始,就十分注重吸收先進的漢文化。
隨著疆域的不斷擴充,金國對漢文化和人才的重視程度與日俱增,而效法宋朝的科舉制,亦成為金統治者網羅北宋遺民中飽學儒士的重要方式。
據《金史?選舉志》載:“金承遼后,凡事欲軼遼世,故進士科目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損之,其及第、出身較前代特重而法亦密焉。”金代,自始至終科舉不斷,每科取士常至數百人,最多的一科達925人。
公元1179年,金國的第二十四次科考,取士約500人,而張行簡,正是在這一年的科考中大魁天下。
張行簡(?—1215年),字敬甫,金莒州日照縣(今東港區日照街道)人。
張行簡的祖父張莘卿,金天德三年(公元1151年)進士,官國史館編修、翰林應奉文字。補鎮西軍節度副使,朝散大夫。
張行簡的父親張暐,字明仲,正隆五年(公元1160年)進士,官太常博士、山東東路轉運使、御史大夫、武安軍節度使。
張行簡的弟弟張行信,字信甫,大定28年進士,“一門四進士”,可謂顯赫一時。
800多年的歷史斷章,不過歷史長卷中的幾個冊頁。而對于蕓蕓眾生中的你、我、他,800多年的風雨滄桑,又演繹了幾代多少人的悲歡人生,這,縱然多少尺牘能承載得下。
800多年前的公元1179年(金朝大定九年),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隸屬于金國,因為崇拜岳飛和辛棄疾,從小對金兀術哈密蚩的“番邦”恨之入骨,而時至今日,當時的番邦中的部分領土現早已劃入我們國家的版圖,再惡語攻擊唯恐有破壞民族團結之嫌,就此打住。
番邦亦不是無可取之處,譬如對人才的重視。女真族,一個馬背上打天下的民族,自創建者完顏阿骨打開始,就十分注重吸收先進的漢文化。
隨著疆域的不斷擴充,金國對漢文化和人才的重視程度與日俱增,而效法宋朝的科舉制,亦成為金統治者網羅北宋遺民中飽學儒士的重要方式。
據《金史?選舉志》載:“金承遼后,凡事欲軼遼世,故進士科目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損之,其及第、出身較前代特重而法亦密焉。”金代,自始至終科舉不斷,每科取士常至數百人,最多的一科達925人。
公元1179年,金國的第二十四次科考,取士約500人,而張行簡,正是在這一年的科考中大魁天下。
張行簡(?—1215年),字敬甫,金莒州日照縣(今東港區日照街道)人。
張行簡的祖父張莘卿,金天德三年(公元1151年)進士,官國史館編修、翰林應奉文字。補鎮西軍節度副使,朝散大夫。
張行簡的父親張暐,字明仲,正隆五年(公元1160年)進士,官太常博士、山東東路轉運使、御史大夫、武安軍節度使。
張行簡的弟弟張行信,字信甫,大定28年進士,“一門四進士”,可謂顯赫一時。
見習編輯張艷
更多新聞
相關閱讀
大眾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大眾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大眾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大眾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眾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大眾網書面授權。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大眾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大眾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4、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30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