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唱《沂蒙山小調》 老區新發展讓俺更幸福
2011-06-21 21:22:00 見習記者 尹海洋 來源: 大眾網 我要評論
[提要] “人人那個都說哎 沂蒙山好……”一曲《沂蒙山小調》六十年里唱遍了祖國四面八方,唱紅了蒙山沂水,唱出了老區人民擁軍愛黨的情懷。今天上午,“全國網絡媒體山東紅色老區行”采訪團走進《沂蒙山小調》誕生地,同唱一首歌,追尋這里的紅色記憶,見證這里的輝煌巨變。

《沂蒙山小調》曲譜

采訪團同唱《沂蒙山小調》

宋士芳高唱《沂蒙山小調》

沂蒙山小調誕生地
大眾網臨沂6月21日訊 (見習記者 尹海洋) “人人那個都說哎 沂蒙山好……”一曲《沂蒙山小調》六十年里唱遍了祖國四面八方,唱紅了蒙山沂水,唱出了老區人民擁軍愛黨的情懷。今天上午,“全國網絡媒體山東紅色老區行”采訪團走進《沂蒙山小調》誕生地,同唱一首歌,追尋這里的紅色記憶,見證這里的輝煌巨變。
今天,全國網絡媒體山東紅色老區行采訪團來到了這首《沂蒙山小調》的誕生地——臨沂費縣白石屋村。一樣的是青山綠水、人暖情長,不一樣的是老區人民的生活巨變。記者看到,昔日的抗大第一分校所在地現在已經成為紅色旅游景區,農家樂、特產銷售店……老區人民在紅色旅游的帶動下,充分發揮著自己的才智,在這片紅色沃土上創造著新生活,進行著新跨越。
1940年,抗大一分校文工團來到了費縣開展工作。當時正是抗日戰爭最為艱巨的時刻,八路軍文工團一進駐白石屋村,便與當地百姓形成了生死相依的關系:軍愛民民擁軍,齊心合力打鬼子。文工團團長袁成隆組織團員李林、阮若珊在這時創作了這首膾炙人口的《沂蒙山小調》。正是這首歌,鼓舞著紅軍戰士的斗志,激勵戰士為保家衛國而不懈斗爭,
在采訪中,55歲的村民宋士芳興致高昂的為采訪團唱起了《沂蒙山小調》,悠揚又高亢的曲子繚繞在蒙山沂水之間,唱出了老區人民對家鄉的熱愛、對先烈的感念和對黨的忠誠,唱出了老區人民與共產黨、與抗日戰爭千絲萬縷的聯系、更唱出了老區人民對新生活的熱愛和憧憬。宋士芳每天在景區賣自己做的荊棵枕頭,她告訴記者,最多的時候她一天能賣出100多個枕頭,家鄉開發成景區,的確給她帶了了很多的實惠,經濟收入遠比以前多,生活比以前幸福多了。她還告訴記者,在她的家鄉,每個人都會唱這首小調,孩子3、4歲的時候,就已經學唱了,把這首歌傳給下一代,就是把沂蒙愛黨擁軍的傳統傳給下一代。

大眾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大眾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大眾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大眾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眾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大眾網書面授權。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大眾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大眾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4、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30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