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長20年地頭過國慶,“三秋”忙里憂收益
2011-10-06 17:54:00 來源: 大眾網 我要評論
[提要] 正當人們享受國慶長假時,農民們卻迎來了秋收、秋種、秋調最為繁忙勞累的時候。今天,大眾網記者泰安市岱岳區祝陽鎮姚東村,在田地間探訪農民兄弟們假期里的“收獲”。
編者按:
走基層、問民生,今年國慶節期間,大眾網開辟“我的國慶節--大眾網記者走基層國慶特別報道”欄目,我們的記者將深入城市、鄉村、廠礦企業、車站碼頭等基層崗位,記錄普通工人、農民的國慶節,在零距離的接觸中,捕捉現場、發現新聞。用真誠的體驗、換位的思考,展現我們不斷變化的新生活。
我的國慶節--大眾網記者走基層國慶特別報道
鎮長20年地頭過國慶,“三秋”忙里憂收益
時間:10月6日 地點:山東省泰安市岱岳區祝陽鎮姚東村 記者:姜洋

機收玉米秸稈直接還田。
正當人們享受國慶長假時,農民們卻迎來了秋收、秋種、秋調最為繁忙勞累的時候。今天,大眾網記者泰安市岱岳區祝陽鎮姚東村,在地頭上遇到了鎮長倪秋平,他20多年的國慶節都在地頭上跟農民們一起度過,雖說今年的收成不錯,可是說到農民種地的收益,他還是有些擔憂。邊收玉米,邊種大蒜和小麥
今天泰安的天氣還是有點陰沉沉的。早上8點30分,記者來到了泰安市岱岳區祝陽鎮姚東村的田間地頭,見到了早已等候在這里的村支書兼村主任姚振江。“這三畝玉米地就是俺們家的,今天要收的就是這塊地了。”姚振江告訴記者,今天市里要來專家進行玉米的實打,這三畝地是專門留下的。“俺們村地里的莊稼收的都差不多了,估計今天全村都能收完,秋收完立馬就要準備秋種了。”

倪秋平為記者介紹玉米情況。
說著專家到了,大家一起走進玉米地里開始勞作。來自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的劉教授告訴我們,為了保證實打產量的準確度,要組織人工采收。“機收損失大概在3%-5%,可是能節省大量的人工成本,所以現在大田生產基本都采用機收的方法。”正說著,人工采收的部分地塊已收完。這時姚書記開來了一輛收割機,對剩下的地塊進行收割。“機收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解決了秸稈問題。你看收割機過去的地上都是秸稈的碎屑,直接進行秸稈還田,還能培肥地力。”“玉米收完了就可以開始種大蒜小麥了,這塊地打算種小麥。”姚振江說。這就是農民們所說的“秋調”(即調整種植結構,一半蔬菜一半糧食)。“大蒜受天氣影響的少,把地翻翻就能種,種上就等于收獲三分之二了,俺們村種大蒜跟小麥的各占一半。”當問到今年國慶假期有沒有出去玩的時候,姚振江笑著說:“俺們哪里有什么假期嘛!秋分之后寒露之前正好是忙收玉米種小麥。其實也不算累,前后忙個二十多天,以后就省心多了。”

農民開著收割機收獲玉米。
鎮長20多年地頭過國慶記者在田間采訪時遇到了祝陽鎮的倪秋平鎮長。“倪鎮長,你們國慶應該有假期吧,怎么沒休息?”“嗨,習慣了!在鎮上呆了二十多年,不上班就來下邊轉轉,解決解決村里的事。”倪秋平告訴記者,平時自己能支配的時間少,很多村里的事就得放在周末和假期解決。要是自己假期在家,16歲的兒子都覺得奇怪。“節假日從來不休息,連周末都很少休,家里人都習慣了。偶爾回去早了孩子都覺得不習慣。”
倪秋平說,“五一”跟“十一”是他最頭疼的時候。“五一要進行森林防火,十一就是秋收秋種跟秸稈禁燒了。別人是假期,我們卻是高度緊張的時候。”現在由于機械化的推廣以及農民意識的轉變,焚燒秸稈的現象已經很少見了,他說:“地里的秸稈一部分還田,一部分送到附近的畜牧養殖場作飼料。加上我們的宣傳工作到位,焚燒秸稈的已經很少了。”
“那國家實施種糧補貼以后地里情況怎么樣?”記者問,倪秋平說自從國家對種糧開始補貼以后,農民種地的積極性有所提升。“現在種地都有補貼,玉米跟棉花是良種補貼,玉米10元/畝,棉花15元/畝,小麥的綜合補貼每畝差不多在80元左右。以前沒補貼啊,老百姓還得自己貼錢,好多人都不愿意種地,或者就種種蔬菜。現在好多了,國家給補貼錢,大家伙能賺著錢了,也樂意去種。”

在地里勞作的多為婦女兒童。
當問到農民每年的收益,倪秋平顯得有點擔憂:“現在種地賺錢還是少。玉米每畝的種植成本,包括人工成本的話要400塊錢,收獲以后扣除成本一畝地大概賺1000元。一年下來一畝地也就能賺1000-2000元。一家人口多的話,一年光種地也就只能賺7000塊錢,要養活一大家子人。所以大部分人都出去打短工了。”倪秋平說,國慶期間工地是不歇工的,很多年輕人就去附近的工地打工,每天結算能賺個一二百元。“我們只能通過推廣良種良法來增加糧食產量,現在還推廣配方施肥,讓糧食缺什么補什么。”“國慶期間,對自己的假期是沒什么指望了,都習慣啦!”倪秋平笑著說。“也就希望天氣能變好點,讓兄弟們把地趕緊種上。也希望糧食價格和種糧效益能再提高吧,讓大伙多賺點錢,提高種糧的積極性。”
記者發現,在田地間勞作的多為中老年人、婦女以及兒童。根據倪鎮長所說的,大部分年輕人已外出找零活,6萬人中有近1萬人長期在外打工。雖說種糧補貼實施以后農民種糧積極性有所提高,但只靠種地所得的收入仍處于較低水平,為補貼家用,青壯年勞力多外出干活,秋收秋種的農忙時期多是在家留守的半勞動力人員忙活著。農業專家也希望通過推廣優質高產品種,能讓農民收益增加的多一點。“現在掌握到的情況來看,今年玉米產量比去年多了不少。玉米收購價格也提升了,對農民來說都是喜事。”

更多新聞
- 跑馬嶺野生動物園造猴谷 愛猴客五次光臨喂猴
- 大眾網記者國慶走基層:采摘肥城桃 現場測糖分
- 國慶又重陽:玉米大豐收 老少自駕游
- 濟南家電市場銷售火爆 部分產品已斷貨
- 大眾網記者走基層:千佛山邊逛山會邊看大戲
相關閱讀
大眾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大眾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大眾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大眾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眾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大眾網書面授權。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大眾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大眾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4、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30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