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雷鋒”:用善行在漓江邊銘寫友誼和愛情
2011-11-28 22:28:00 施曉亮 來源: 大眾網 我要評論
[提要] “走進56個民族家庭”10年回訪采訪團在采訪完侗族101代寨主后,在桂林陽朔興坪古鎮老寨山下,九年前采訪過的一位老朋友、日本老人林克之夫婦。
一個熱愛少數民族文化的日本窮人,常年在外國“學雷鋒做好事”。50歲時,他來到中國漓江邊的一個叫興坪的古鎮,從此他就再也不想離開這個有無敵風景的地方。
一個年齡可以做“洋雷鋒”女兒的中國姑娘,偶然看了一部有關“洋雷鋒”電視紀錄片,就做了一夜夢,一段奇妙的跨國奇緣從此展開,傳為佳話。
十幾年來,他們在“20元人民幣”上的中國最美風景中快樂、安寧、幸福地生活著。他改變了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中國人對“日本”和“日本人”的看法,他的善心、善行打動、影響和改變了很多人。他是漓江最亮麗的名片。
好人好報。如今,他們可愛的兒子已經七歲了。他與寶貝兒子在一起時滿滿的愛和幸福,會讓所有的男人羨慕;這個仍然算是清貧的小兩口,幸福指數比我們絕大多數人要高得多得多。
日本“雷鋒”:用善行在漓江邊銘寫友誼和愛情
大眾網特約記者 施曉亮 文并圖

9年前的照片,每天面對著如畫美景,林克之說他從來不會感到疲憊。

9年前,林克之夫婦接受施曉亮采訪。
“洋雷鋒”為“世界的漓江”修筑最佳觀景臺
“走進56個民族家庭”10年回訪采訪團在采訪完侗族101代寨主后,在桂林陽朔興坪古鎮老寨山下,九年前采訪過的一位老朋友、日本老人林克之夫婦。
老寨山是廣西陽朔縣興坪古鎮緊鄰漓江的一座石筍山。“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堪稱甲桂林”。桂林、陽朔的靈魂是漓江,漓江精華中的精華就在興坪一段,當年葉劍英元帥曾贊美“馬躍畫山人睇近,果然佳勝在興坪”。您可能游過漓江,欣賞過兩岸如畫的美景,但那是在船上或是岸邊,這種平視的效果遠遠不及登上老寨山頂俯視四望。或許你從來就沒有想過在漓江登高望遠,因為這里的喀斯特石筍山陡直險峻,很難讓人產生登臨的聯想。
通往老寨山頂的山路1149級臺階,有些陡,上起來不是很容易,你可以在半山腰的“和平亭”小憩片刻。登上山頂,在“友好亭”里享受著清新濕潤的清風,俯望層巒疊嶂的喀斯特地貌,九曲漓江兩岸一處處絕佳風景,九馬畫山、黃布倒影、螺螄山、鯉魚跳龍門、新版20元人民幣背面圖案,以及因克林頓來訪而揚名世界的漁村盡在視野之中,這些絕佳美景換個角度看又是別一番滋味。自從山路和涼亭修好后,老寨山的名氣越來越大,成為國內外旅行家、攝影家和背包客們欣賞“世界的漓江”的絕佳觀景臺和攝影點。
九年前當我自駕車采訪56個民族途中來到興坪小憩時,絕對想不到的這條上山路以及兩個亭子,竟是一位日本老人的個人行為。除了這個龐大艱苦的工程,他還在老寨山下修了一座五星級免費公廁,引導當地百姓和游人養成良好的習慣。
我最初以為這位日本老人是一位積德行善的大富翁。但采訪的結果讓我大跌眼鏡:他在日本只是生活在最底層的窮人。不光我糊涂,當時興坪的百姓們也鬧不明白:這個窮老頭不遠萬里跑到漓江住下來學雷鋒做好事,到底是圖個啥呢?
九年后,再來到興坪,發現當地的百姓已經完全把這個當初的“日本鬼子”當成了興坪人、自己人。當地政府監印的手繪版興坪旅游地圖上,也把洋雷鋒的傳奇放在醒目的位置。我們在街上問路,當地人無人不知,都熱心地為我們指路:“呶,林先生,那個日本老頭,那個大好人。”
“洋雷鋒”窮幫窮:從研究少數民族到幫扶少數民族
林克之,聽上去很像中國名,但人和名絕對都是日本原版的。他1946年生于日本靜岡縣,在二松學舍讀的是日本文學。跟許多喜愛文學的日本青年人一樣,大學畢業后林克之便再也沒有從事自己喜愛的文學事業,而是為生活所迫融入了高速運轉的日本經濟社會,成為“打工一族”中的一員。他做過商場清潔工,建筑工地的安全員,做得最長的是出租車司機。在日本這個等級森嚴的社會里,他始終卑微地掙扎在社會的最底層。
然而,生活的困窘并未窒息他對生活的熱愛,他喜愛少數民族文化,喜歡旅游,特別熱衷于戶外徒步健身。1979年,他在喜馬拉雅山南麓尼泊爾徒步行走,他發現喜馬拉雅山上的雪融水湍急地飛瀉而下,水利資源十分豐富,然而那里卻沒有電!那里的“古龍族”百民生活艱苦,還過著伐木為薪的日子,大量伐木使得當地的生態環境不斷惡化。林克之問當地人為什么不利用水利資源建一個小水電站?答案很簡單:沒錢。
林克之帶著一個隱隱作痛的心結回到日本。半年后,他又回來了,帶著一些在日本開出租、扛苦力掙來的血汗錢,和一大堆工具和建筑材料。窮人林克之要為比他更窮的尼泊爾“古龍族”朋友建一座小水電站。
這個夢一圓就是十年。期間,林克之架線時不慎摔下山,全身13處骨折,在病床上躺了三個月。1989年的一天,電燈終于亮了,那個尼泊爾古龍山寨一片歡騰!這一天林克之的腳都沒落地,山民們抬著這個“能讓燈泡亮”的人,到處游行。
這些經歷,林克之寫在他的書里,《村莊亮起來了》。一位善良的日本女性千黛子看了這本書后被感動了。沒多久,千黛子成了“林千黛子”(日本女人從夫姓)。
1994年,林克之應邀參加“國際瑤族研討會第一屆年會”來到泰國清邁,他看到這里的瑤族鄉村有山有水,資源豐富,但這里的人們與尼泊爾的山民在生活態度和處世原則上有著本質的不同:男人種罌粟,女人進城賣淫。林克之留下來了,他又要建一座小水電站,用善良的行動打動那些麻木的心靈,驅散彌漫在這里的絕望和犯罪的氣息。當貧困的泰國瑤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重新燃起,小水電站剛剛開工的時候,卻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林克之被綁架了!綁匪們以為這個日本老頭是個闊佬,索以巨額贖金!此事的結局太過戲劇化:綁匪們顯然是被林克之“窮幫窮”的精神所感動而良心發現,再就是覺得綁票窮人有悖“匪道”,善待他幾天后很快就把他放了。當林克之瘦小的身影又出現在工地上時,瑤民們簡直對他敬若神明。工程至此一路暢通。
1995年,林克之又來到中國云南瑤鄉廣南縣,為底圩鎮那洪村建起了一座5千瓦的小水電站,讓全村瑤民用上了電,還為村里建了個碾米加工廠。
嚴格說起來,林克之算不上是個國際志愿者。日本有很多國際志愿者組織,但都有政府的資金支持,像林克之這樣純粹以個人行為做好事的絕無僅有。他的事跡上了日本的中學教科書,NHK電視臺等著名媒體多次報道過他,很多日本人被他感動。林克之的身后站著很多支持他的朋友。
在支持理解他的日本人眼里,林克之就是中國的道德楷模——雷鋒。
而中國人稱贊雷鋒的話似乎更適合這個日本老頭:一個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

更多新聞
相關閱讀
大眾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大眾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大眾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大眾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眾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大眾網書面授權。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大眾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大眾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4、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30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