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南族名稱的來歷
2011-12-20 22:10:00 我要評論
來源: 中國網[提要] 毛南族滯留在原始公社社會時間很長,遲至明末清初才完全解體,進入封建社會。1949年她同全國兄弟民族一起,共同進入新民主主義及社會主義社會,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發生了極其深刻的變化。
毛南族歷史悠久!懊稀敝Q源自地名,最早見于宋代周去非所著的《嶺外代答》一書,當時“三南”地區被稱為“茆灘”。以后史藉碑刻中又有“茅灘”、“茅難”、“茆難”、“冒南”之類同音異字之類記載。謂此地人為“茅灘蠻”。
毛南族的民族源流,以往很少人研究,目前學術界以及在毛南族群眾中持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是外來說,認為毛南族的祖先是分別從湖南、山東、福建等地,因作官、避難或經商而來到廣西毛南地方的。二是土著說,認為現在毛南族居住的地方,自古以來就有少數民族居住,毛南族是由當地的土著民族發展而來的,但也融合有外來的民族成分在內。
毛南族的先民,秦漢時為古“百越”族的一支“駱越”人;隋唐時被稱為“僚”人的一部分;宋元從“僚”分流,與侗水語組諸民族被統稱為“伶人”;明清時,由“伶人”的一支同一些外族結合衍成毛南族。他們自稱為“哀南”(單稱)和“窘南”(眾稱),即“毛南人”的意思。1956年經中央人民政府組織專家調查識別,確認為“毛難族”。1986年國務院應毛南族人民的請求,定為“毛南族”。
社會歷史為變遷唐代之前很長歷史時期,史稱“三南”及其周圍廣大地區為“蠻地”。唐貞觀13年(公元639年),封建王朝于該地設環州,轄八縣,“三南”隸屬于其中的思恩縣。其后,它所屬的州、府、鄉有些變更。1953年,思恩縣與宜北縣合為環江縣,先后歸屬廣西宜山、柳州、河池地區。今為環江毛南族自治縣。
毛南族滯留在原始公社社會時間很長,遲至明末清初才完全解體,進入封建社會。1949年她同全國兄弟民族一起,共同進入新民主主義及社會主義社會,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發生了極其深刻的變化。
更多新聞
相關閱讀
大眾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大眾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大眾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大眾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眾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大眾網書面授權。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大眾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大眾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4、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30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