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穴而居的挹婁
2011-07-30 14:51:00 來源: 中國網綜合消息 我要評論
[提要] 挹婁是肅慎族系繼肅慎稱號后使用的第二個族稱,也是大慶的先民,前后約有600余年的歷史。
挹婁的民族生活
挹婁是肅慎族系繼肅慎稱號后使用的第二個族稱,也是大慶的先民,前后約有600余年的歷史。公元5世紀后,改號勿吉。
挹婁一詞,含義有兩說:一,音近通古斯語“鹿”,為鹿之意;二,與滿語“葉魯”音近,為巖穴之穴的意思。《三國志·魏書》載,挹婁人俗好養豬,食其肉,衣其皮。又從“常穴居”。挹婁用作族稱,即“穴居人”的意思。挹婁稱號本是他稱,久之成為族稱,然直到公元554年(北齊天寶五年),他們向中原王朝納貢還自稱肅慎。
與秦漢時期相比較,挹婁的活動區域仍在今東北三省部分區域內,到南北朝時期,挹婁勢力衰落,而與挹婁為同一近親群體的勿吉勢力興起,但挹婁仍然存在。漢至兩晉時,分布在今遼寧省東北部及吉林、黑龍江省的遼闊地區。各部落“無大君長”,“邑落各有大人”,父子相傳,還沒有統一的部聯盟首領。兩漢時,他們受著建立在今松花江中游一帶的扶余政權的壓迫和剝削,不能自通于中原。
挹婁人住土穴,認為越深越好。高貴的“大家”,土穴深“至接九梯”,顯然已有了貧富的差別,但階級劃分還不明顯。挹婁有漁獵業、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生產力比以前有所發展,種植五谷,善于養豬,食豬肉,穿豬皮制成的衣服,又能織麻布。
挹婁有漁獵業、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山林中的野獸和江河湖泊中的魚類,是食物的主要來源。狩獵用的工具還是以弓箭為主,“弓長四尺,力如弩,矢用楛,長尺八寸,青石為鏃”。不過,與肅慎時比較,“石弩”已有很大改進和發展,這不僅反映在使用的箭“簇皆施毒”,中者即死,而且在距今1700年左右的寧安縣東康遺址中,發現了仿金屬工具制造的圓鋌雙翼石簇,還出土了三棱形骨簇。獵取的對象,有狍、鹿、貂等。考古發現的鹿、犯、播等獸骨皆帶有燒痕,說明他們獵取這些肉多毛厚的野獸,是為解決衣食之需。歷史上有名的“挹婁貂”反映出捕貂是為獲取貂皮向中原王朝納貢和與中原居民或鄰近民族的交換。漁網和魚鉤是挹婁人的主要捕魚工具,已熟練地掌握了網捕和釣魚等捕撈方法,因為在挹婁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石網墜,發現了鉤網器和“精細的魚鉤”。
挹婁分布其區域南部平原和半山地區的部落主要從事農業生產。農作物有五谷和麻,出土的隨葬谷物包括粟、豆、荏、西天谷、黍、稷等。麻用作織麻布。
挹婁的畜牧業是各戶在從事其它生產同時兼營的一項生產。飼養的牲畜主要是豬,其次是馬,牛的數量極有限,馬是對外的交換物。
手工業門類很多,有紡織、制陶、造船、石器與骨器的加工等。而且當時人們已經掌握了造船技術,不過具體如何制造現在還沒有資料記載。當時所產的赤玉,與貂皮馳名中原。
挹婁當時的社會經濟還是一種原始生產形態,雖然農業有一定的發展,但主要生產工具還是石器,這說明還是一種比較落后的經濟形態。
挹婁的“外交”關系
挹婁時期的東北面,開始有處于鼎盛時期的夫余族,后來又有高句麗族的興起,這一局勢影響著挹婁與中原及鄰近各民族的關系。夫余族趁秦末漢初的中原大亂之機,大肆欺凌鄰近弱小民族,挹婁就在這種情況下被迫臣屬于夫余國,并向夫余貴族繳納繁重的賦稅,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公元3世紀初。在長達400余年臣服于夫余的時間里,挹婁慢慢地讓自己強大起來。社會進步使他們不能忍受夫余貴族的壓迫,要求掙脫這種民族壓迫和剝削,于是在曹魏年間舉兵反抗。夫余貴族多次派兵鎮壓,但未能使挹婁人屈服,至此挹婁人擺脫了夫余的壓迫和統治。
挹婁雖深受夫余、高句驪的民族壓迫和剝削,但憑著“便乘船”、“善射”的優勢,對居住今圖們江流域人少勢弱的北沃沮,進行肆元忌憚的“寇鈔”,致使北沃沮人常躲到深山巖穴中防備其襲擊,只在冬天冰封河道后,才返回村中居住。
挹婁在236年(魏青龍四年),與曹魏建立臣屬關系,曹魏將其劃歸遼東郡管轄。這是挹婁民族繼春秋(公元前770一前476)肅慎以后,第一次與中原直接來往,并自此保持著融洽的臣屬關系。“挹婁貂”在三國時馳名中原,成為社會上的御寒珍品。近年來,中國考古工作者在黑龍江和綏芬河流域發掘有漢代五銖錢,在黑龍江省寧安縣挹婁人遺址中出土有石鐮、穿空石刀、陶豆;在依蘭縣倭肯哈達洞穴中發現有漢區習見的經過琢磨的玉石。這些都生動地反映了挹婁人和中原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系。
雙鴨山被認定是滿族先祖挹婁文化發祥地
在2008年10月的“中國·雙鴨山挹婁文化論壇”上,專家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和不同層面對雙鴨山古遺址群與挹婁文化發源地問題進行了評述與界定,認定雙鴨山地區是滿族先祖挹婁文化的發祥地。
迄今為止,在黑龍江三江平原地區發現漢魏時期遺址1400多處,而在雙鴨山市就發現遺址830處。最大的古城遺址如鳳林古城、炮臺山遺址群都在雙鴨山市,這些遺存是滿族先祖挹婁所建。鳳林古城、炮臺山遺址被國內一些專家認定為黑龍江歷史上最早的挹婁人國都。

更多新聞
相關閱讀
大眾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大眾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大眾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大眾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眾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大眾網書面授權。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大眾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大眾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4、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30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