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6年的墨西哥,他是足球場上的佐羅;2010年夏天的南非,他是綠茵場邊的馬龍·白蘭度。如果南非世界杯評選奧斯卡影帝,獎項一定屬于迭戈·馬拉多納。
世界杯應該要感謝馬拉多納,要不是他和他的阿根廷,世界杯還剩下些什么?內訌、嗡嗡塞拉、裁判誤判、賣不完的門票,還是布拉特的陰謀?
從球員到教練,從巔峰到低谷,從被驅逐到激情回歸,沒人比馬拉多納更能體現世界杯的跌宕之美。愛他的人如在天堂,恨他的人仿墜地獄。
1 爭議
馬拉多納的爭議性在于,他也許從未打算成為一名足球教練。他甚至沒有教練資格證書,對場上局面缺乏判斷和對應,但無論如何,阿根廷人還是眼看著他把球隊帶到了南非。在阿根廷球迷的世界里,他們的神馬拉多納永遠都是青春的模樣,于是我們總是能在任何場合看到馬拉多納青春的畫像或是旗幟,和當年縱橫阿根廷的切·格瓦拉一樣——畢竟,如《時代》周刊的比喻,在阿根廷,馬拉多納就是“非官方宗教里的神”。
門波·賈爾迪內利,1947年出生于阿根廷的雷西斯滕西亞,是當今世界文壇最具影響力的阿根廷作家,其作品《火熱的月亮》《自行車上的革命》在歐美世界是膾炙人口的名篇。賈爾迪內利也是超級球迷,“我在停留過的國家觀察到,阿根廷人對足球是激情而痛苦的,巴西人則是激情又快樂的。墨西哥人更痛苦,因為他們的國家隊很少贏得什么榮譽。現在的阿根廷隊是個謎,能奪冠,也能輸得很慘。這支阿根廷隊擁有最多的球星,但不是一個球隊!我不信任馬拉多納。馬拉多納是足球史上最偉大的球星,但不是球星都能做好教練。迭戈對足球技戰術見解甚少,不懂如何組織一個隊伍、安排戰術套路。但幸運的是,他有一顆赤誠的心,對阿根廷國家隊充滿澎湃熱情,他能把這種熱情傳遞給球員們,這是積極一面,但他沒有戰術,他的球隊從來沒有成型踢法,可以在玻利維亞1比6慘敗,也可以在慕尼黑戰勝德國隊。”這個預言式的作家在世界杯之前就大膽表示阿根廷隊會帶著巨大熱情開局,“看那前面3個精靈!特維斯、梅西、伊瓜因,只有阿根廷才能把米利托放到替補席上!”
但結果……
馬拉多納走過這一遭,結局其實早就注定。其個性在心里大聲告白:我他媽的本身就不是教練,我就是個被安排演出的主教練,表演砸鍋了,怪不得我!
2 犧牲
按照阿根廷媒體的說法,在阿根廷隊與墨西哥隊的比賽前,貝隆在更衣室發飆,他用腳挑過助理教練曼庫索遞過來的代表打替補的球衣,這一舉動,當即引發了雙方的爭吵,而馬拉多納因此也非常不滿,不但將貝隆徹底排除出主力陣容,而且從此之后再也沒有和貝隆有過交流。但誰也沒有想到,這次事件恰恰成了阿根廷由盛轉衰的轉折點,貝隆糾集了一批元老球員,掀起了更衣室嘩變。
阿根廷《超級足球》指出,貝隆之所以鬧得起嘩變,有三點原因:首先,貝隆得到了海因策的支持。對,就是馬拉多納最信任的海因策,在關鍵時刻“反水”投靠了嘩變一方;再者,貝隆這次嘩變的目標是準備趕走助理教練曼庫索,而偏偏曼庫索也是球員們很不喜歡的人;第三,貝隆能量如此之大,因為他后臺強硬。貝隆的身后,站著的是阿根廷足協主席格隆多納(而貝隆未來的目標就是當上阿根廷足協的主席)!此前,格隆多納選擇了馬拉多納出任阿根廷隊主帥,因為他明白這是自己作為足協主席最后的一屆世界杯了,而馬拉多納是最好的賭注。換成別的主帥,總是會陷入爭議漩渦,一旦失利,格隆多納難逃指責。但主帥是馬拉多納,如果慘敗,就是迭戈慘敗;如果勝利,是迭戈勝利,但也會是格隆多納的勝利。
10年前,馬拉多納的話猶在耳邊:“我愿意自費擔任國家隊教練,我不會向阿根廷足協要一分錢……為什么我可以擔任這個職務:因為我是馬拉多納,我的姓氏就是通行證。”在最近出版的《馬拉多納、格隆多納和阿根廷足球》一書中,有關于這一問題的精辟解釋:阿根廷足協需要一個鎮得住場面的人來掩蓋足協內部幫派斗爭的亂相。那么多“大炮”球員,選誰不選誰、怎么選、怎么用都是一個“巨大的技術和藝術工作”。與其讓一個無名小卒來統帥一個無比豪華的冠軍團隊,不如讓一個游離在專業之外但可絕對掌握生殺大權的人來震懾住這些大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