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營“四區并進”拉動油城發展
2010-10-24 20:45:00 作者: 來源:大眾網
在黃河口生態旅游區中,自卸車和挖掘機這些大型車輛的身影在廣袤無垠的土地上格外顯眼。2009年,生態旅游區重點規劃了三項工程,其中最大的亮點就是游客中心項目,經過一年多的籌備和建設,這項工程接近收尾,游客若再到黃河口旅游,感受到的將不僅是黃河入海的壯美,還有吃喝玩樂樣樣齊全的服務。記者了解到,以生態旅游區、生態高效農業示范區等為代表的四大主體產業區是東營發展藍色經濟的“突破口”,一年來,“四區”的飛速發展為東營帶來了很大的收獲。
■實地探訪 “濕地游”有了吃喝玩樂新場所
5月13日下午,記者來到了黃河口生態旅游區。這里有黃河口濕地的原始風貌,為大自然保留了大量珍稀瀕危鳥類。目前,這里900平方公里的濕地被規劃為“黃河口生態旅游區”,成為東營發展生態旅游的最佳選擇。
遠處,十余臺挖掘機的身影在廣袤無垠的土地上顯得十分扎眼。工作人員告訴記者,2009年,黃河口生態旅游區重點規劃了三項工程,其中最大的亮點就是建設集游船碼頭、游客中心、汽車營地、休閑木屋于一體的游客綜合服務中心。
行駛了半個小時,采訪車在一棟巨大的建筑前停了下來,這棟建筑具有強烈的現代感和視覺沖擊力。據工作人員介紹,這是游客綜合服務中心的主體建筑——生態之盒,它是集餐飲、候船、觀光、展覽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現代建筑。在建筑的頂端,還設置了一個瞭望臺,在這里,通過望遠鏡就能看到黃河入海時的勝景。
海參養殖帶動漁業發展
出了生態旅游區,行駛半個小時后,采訪車在墾利縣境內的一棟兩層小樓前停了下來。放眼望去,四周是大片水池,這里的水池中養殖的全是高檔營養品——海參。據介紹,這里是東營市生態漁業示范區,也是東營市為發展藍色經濟而規劃的生態高效農業示范區。
“這里的海參養殖面積將從一期的4.5萬畝增加到9萬畝。”據介紹,在一期工程附近,還建有一棟研發中心,研發中心將吸引高校科研人員進駐,為海參養殖提供技術支持。
太陽能還能“深加工”
利用太陽能不僅能取暖,還能制冷。這是記者在東營經濟開發區采訪時了解到的一則行業動態。在山東同諾新能源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了這項剛剛研發成功的埋管式地源熱泵中央空調系統,“這套系統運行及維護費比其他方式的中央空調系統要低三至五成 ,而且不會對空氣造成污染。”
“在這里,走科技創新路線的企業還有很多,我們在招商時,注重引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和高附加值服務業項目。”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據了解,加快東營港及臨港產業區的突破發展被列為東營市今年的“重頭戲”之一,“2010年,東營港貨物吞吐能力將達到600萬噸,2012年將達到2000萬噸,2015年將達到5000萬噸,建成區域性物流中心。”
■亮點項目 “生態谷”里云集環保新招
5月13日下午,記者在東營經濟開發區采訪時,發現了一處建筑風格清新、處處綠意盎然的園區。據園區負責人倪先生介紹,這里是中國石油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的一部分,俗稱“生態谷”,這里將成為一個集研發創新、孵化創業、信息交流等功能于一體的生態產業技術研發區。
據介紹,這里的建筑采用了各種節能技術。這里的建筑還將采用分散式地源熱泵系統,其中一棟建筑的地源熱泵系統工程已經施工完畢,與傳統空調相比,這棟樓每年可節約電量156萬度。
另外,園區水系采用雨水收集、風力提水和植物凈化技術。“我們希望將這里建造成為節能減排的樣板工程。”倪先生告訴記者,“生態谷”力爭用3至5年的時間,實現入園研發機構達到30家以上。
■政策解讀 構筑藍色經濟重點突破區
東營是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的核心區域,也是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東營市資源豐富,近海等深線密集,建港條件優越,發展藍色經濟優勢突出。
“按照產業集聚、城市輻射、園區帶動、重點突出、率先突破的發展理念,考慮區域分工和聯系,突出區域特色,我們布局建設了藍色經濟重點突破區。”據介紹,東營市將在東營港至廣利港之間,集中布局建設臨港產業區、生態旅游區、生態高效農業示范區、高端產業區、黃河水城這“四大主體產業區”和“一城”,作為發展藍色經濟的重點突破區域。其中規劃控制面積232平方公里作為臨港產業區,著力打造現代化濱海港城;規劃控制面積246平方公里作為生態旅游區,依托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獨特的生態資源優勢,全力打造集觀光、休閑、度假于一體的生態旅游勝地;規劃控制面積428平方公里作為生態高效農業示范區,建成全省乃至全國一流的生態高效養殖和良種繁育示范區;規劃控制面積270平方公里作為高端產業區,打造風電裝備制造基地和海洋石油裝備制造基地。
■東營簡介
東營市位于山東省北部黃河三角洲地區,成立于1983年10月,轄東營、河口兩區,廣饒、墾利、利津三縣,南北最大縱距123公里,東西最大橫距74公里,總面積7923平方公里。勝利油田坐落在境內。經過多年的發展,東營的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2009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2077億元,境內財政總收入300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81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31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327元。先后榮獲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等榮譽稱號。
■實地探訪 “濕地游”有了吃喝玩樂新場所
5月13日下午,記者來到了黃河口生態旅游區。這里有黃河口濕地的原始風貌,為大自然保留了大量珍稀瀕危鳥類。目前,這里900平方公里的濕地被規劃為“黃河口生態旅游區”,成為東營發展生態旅游的最佳選擇。
遠處,十余臺挖掘機的身影在廣袤無垠的土地上顯得十分扎眼。工作人員告訴記者,2009年,黃河口生態旅游區重點規劃了三項工程,其中最大的亮點就是建設集游船碼頭、游客中心、汽車營地、休閑木屋于一體的游客綜合服務中心。
行駛了半個小時,采訪車在一棟巨大的建筑前停了下來,這棟建筑具有強烈的現代感和視覺沖擊力。據工作人員介紹,這是游客綜合服務中心的主體建筑——生態之盒,它是集餐飲、候船、觀光、展覽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現代建筑。在建筑的頂端,還設置了一個瞭望臺,在這里,通過望遠鏡就能看到黃河入海時的勝景。
海參養殖帶動漁業發展
出了生態旅游區,行駛半個小時后,采訪車在墾利縣境內的一棟兩層小樓前停了下來。放眼望去,四周是大片水池,這里的水池中養殖的全是高檔營養品——海參。據介紹,這里是東營市生態漁業示范區,也是東營市為發展藍色經濟而規劃的生態高效農業示范區。
“這里的海參養殖面積將從一期的4.5萬畝增加到9萬畝。”據介紹,在一期工程附近,還建有一棟研發中心,研發中心將吸引高校科研人員進駐,為海參養殖提供技術支持。
太陽能還能“深加工”
利用太陽能不僅能取暖,還能制冷。這是記者在東營經濟開發區采訪時了解到的一則行業動態。在山東同諾新能源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了這項剛剛研發成功的埋管式地源熱泵中央空調系統,“這套系統運行及維護費比其他方式的中央空調系統要低三至五成 ,而且不會對空氣造成污染。”
“在這里,走科技創新路線的企業還有很多,我們在招商時,注重引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和高附加值服務業項目。”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據了解,加快東營港及臨港產業區的突破發展被列為東營市今年的“重頭戲”之一,“2010年,東營港貨物吞吐能力將達到600萬噸,2012年將達到2000萬噸,2015年將達到5000萬噸,建成區域性物流中心。”
■亮點項目 “生態谷”里云集環保新招
5月13日下午,記者在東營經濟開發區采訪時,發現了一處建筑風格清新、處處綠意盎然的園區。據園區負責人倪先生介紹,這里是中國石油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的一部分,俗稱“生態谷”,這里將成為一個集研發創新、孵化創業、信息交流等功能于一體的生態產業技術研發區。
據介紹,這里的建筑采用了各種節能技術。這里的建筑還將采用分散式地源熱泵系統,其中一棟建筑的地源熱泵系統工程已經施工完畢,與傳統空調相比,這棟樓每年可節約電量156萬度。
另外,園區水系采用雨水收集、風力提水和植物凈化技術。“我們希望將這里建造成為節能減排的樣板工程。”倪先生告訴記者,“生態谷”力爭用3至5年的時間,實現入園研發機構達到30家以上。
■政策解讀 構筑藍色經濟重點突破區
東營是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的核心區域,也是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東營市資源豐富,近海等深線密集,建港條件優越,發展藍色經濟優勢突出。
“按照產業集聚、城市輻射、園區帶動、重點突出、率先突破的發展理念,考慮區域分工和聯系,突出區域特色,我們布局建設了藍色經濟重點突破區。”據介紹,東營市將在東營港至廣利港之間,集中布局建設臨港產業區、生態旅游區、生態高效農業示范區、高端產業區、黃河水城這“四大主體產業區”和“一城”,作為發展藍色經濟的重點突破區域。其中規劃控制面積232平方公里作為臨港產業區,著力打造現代化濱海港城;規劃控制面積246平方公里作為生態旅游區,依托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獨特的生態資源優勢,全力打造集觀光、休閑、度假于一體的生態旅游勝地;規劃控制面積428平方公里作為生態高效農業示范區,建成全省乃至全國一流的生態高效養殖和良種繁育示范區;規劃控制面積270平方公里作為高端產業區,打造風電裝備制造基地和海洋石油裝備制造基地。
■東營簡介
東營市位于山東省北部黃河三角洲地區,成立于1983年10月,轄東營、河口兩區,廣饒、墾利、利津三縣,南北最大縱距123公里,東西最大橫距74公里,總面積7923平方公里。勝利油田坐落在境內。經過多年的發展,東營的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2009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2077億元,境內財政總收入300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81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31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327元。先后榮獲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等榮譽稱號。
陶云江

相關閱讀
您對其他相關新聞感興趣,請在這里搜索
自定义搜索
大眾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大眾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大眾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大眾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眾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大眾網書面授權。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大眾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大眾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4、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30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