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轉調”中的戰略抉擇
2010-10-23 10:15:00 作者: 來源:威海日報威海新聞網
——我是轉方式調結構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紀實
本報記者 車亭 趙雪筠 徐榕蔚
跨入新世紀第二個十年的歷史節點,歷經計劃經濟轉變到市場經濟的偉大變革后,中國再次走到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新歷史變革階段。
經濟專家認為,這是中國經濟的兩次劃時代的革命:由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轉變的第一次改革,闖出一條中國改革開放的道路;以轉方式調結構為核心的第二次經濟改革,則必將把中國經濟推向更高層次。
這是決定民族命運的重大抉擇,更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選擇。
千帆競發,百舸爭流。身處沿海開放前沿的威海,在山東半島版圖上重新找到自己的方位———
在全省的維度上,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和膠東半島高端產業聚集區的戰略部署,把威海劃進先行區行列,省委、省政府響亮發出“率先發展”的號令;
在歷史的角度上,自建市以來依托外向型經濟發展、壯大起來的威海,在經歷了金融危機洗禮之后,處于又一個經濟發展的重要關口,“轉方式、調結構”成為城市發展的必由之路。
新方位,新標桿,新動力。在“轉方式、調結構”的重大轉型之中,威海立足實際,以自主創新為驅動,以資源環境保護為指向,以人的幸福為依歸,正探索出一條質與量、快與好、物與人、人與自然相統一的科學發展之路。
戰略謀局,做“轉調”先行區
轉方式、調結構是我國經濟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是保持經濟持續平穩較快發展的治本之策。各地資源條件和發展基礎各不相同,轉什么、怎么調,也有著不同的戰略選擇。
在新一輪“轉方式、調結構”經濟發展中,威海有哪些機遇?威海的優勢是什么?當黨中央、國務院及省委、省政府吹響“轉方式、調結構”的號角之時,威海的決策者對城市的“轉調”之路有著深入的思考和清晰的判斷,并迅速將其作為經濟工作的重大任務和主攻方向。
在“轉方式、調結構”中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率先發展,成為威海發展的新命題。
山東省委九屆十次全體會議之后,省委書記姜異康給威海提出新的發展目標:充分認識威海的重要地位,進一步解放思想,增強率先發展意識,發揚改革創新的精神,更好地發揮優勢,在轉方式調結構中走在全省前面。
威海對省委要求有著堅定的回應:堅決打好這場硬仗,做全省轉方式調結構的先行區。
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王培廷反復強調,轉方式調結構是我國經濟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威海要在轉方式調結構中率先發展,不僅發展速度不能落后,更要爭取在質量效益上率先,在發展中加快轉變,在轉變中調整升級,努力在提高經濟運行質量效益上實現新突破,在推進自主創新和改革開放上再上新臺階,全力推進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率先發展。
市委副書記、市長孫述濤多次進行專題調研,提出,要把轉方式調結構與威海市的資源稟賦、發展基礎和比較優勢緊密結合起來,統籌處理好制造業與服務業、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新項目帶動與老項目膨脹等關系,找準著力點和突破口,打好轉方式調結構這場硬仗。
轉方式首先要轉觀念,調結構關鍵是調思路。我市積極引導廣大干部群眾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認識轉方式調結構的極端重要性、現實緊迫性和艱巨復雜性,看到轉方式調結構既不能繞過去,也不能違背其內在規律,一蹴而就、一勞永逸;既不是細枝末節的修補,也不能全盤否定、推倒重來,從而堅定全市上下轉方式調結構的信心和決心。
“怎樣轉方式”、“如何調結構”,這是每個城市的管理者都在思考的問題,威海正在努力尋找適合自己的答案。
今年7月,一份指導威海新一輪大發展的綱領性文件———《關于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若干重要問題的意見》出臺,從十二個方面對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作了部署,威海的“轉調”之路由此明晰:
這是一條思想再解放、觀念再更新之路———我市首先在思想觀念、工作指導上進行轉變,深入開展思想解放活動,堅決突破影響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思維定勢和體制機制障礙,用先進的理念研究新情況,用創新的辦法解決新問題。同時,把正在開展的創先爭優活動與轉方式調結構結合起來,最大限度地激發各級各部門、廣大企業和黨員干部的創業激情,把方方面面的力量凝聚到加快轉方式調結構、推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上來。
這是一條創新驅動的科學發展之路———堅持以自主創新為第一動力,高層次人才聚集區、產學研結合密集區和科技成果轉化匯集區“三區”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把人才資源作為第一資源,產學研合作更加深入,企業研發平臺建設和科技創新投入力度空前,自主創新真正成為轉方式調結構的第一動力。
這是一條產業鏈堅定走向高端的轉型之路———以打造藍色經濟區和高端產業聚集區的先行區為契機,集中突破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發展區域特色產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快改造傳統產業,一個完善合理的現代產業體系正在形成。威海產業發展正步入以高端產業發展戰略促進工業做大做強,以發達的現代服務業不斷提高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以海洋產業的優勢和潛力爭當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先行區,以更加開放的舉措在更大空間內加快轉方式調結構的新階段。
藍圖繪就,威海在“轉方式、調結構”的戰略抉擇中,邁開率先發展的堅定步伐。
創新驅動,激發“轉調”活力
自主創新,是城市的靈魂,更是轉方式調結構的根本動力。
2009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上升為33.91%,今年上半年,這一比重繼續走高,達到36.26%。
這一數字的背后,是自主創新的無窮力量。在“轉調”的征程中,我市高點推進自主創新,形成創新驅動為主的內生增長模式,著力推動產業鏈和價值鏈向高端延伸。
發生在今天的創新律動,肇始于三年來不懈的堅持。
自2008年始,連續三年,市委、市政府將主題年確定為“自主創新年”,全力建設高層次人才聚集區、產學研結合密集區、科技成果轉化匯集區,并出臺了大量的扶持政策。
王培廷在回答“為何威海連續三年都將年主題確立為‘自主創新年’”的媒體提問時曾說:“從發展全局看,威海要建設生態城市,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產業優化升級,緩解能源資源和環境等瓶頸因素的制約以及構建和諧社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堅實的科技基礎和有力的技術支撐。”
“自主創新年”效果到底如何?孫述濤在年初作政府工作報告時給出了答案:過去的一年,威海經濟之所以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應對和消除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不僅需要擴大內需、加大投入,更要依靠創新來轉變發展方式,形成具有競爭力的現代經濟體系。
如今,濱城自主創新步伐邁得更大、更快。
不久前,中科院、省科技廳、威海市政府、威高集團共同簽訂了“中國科學院—威高集團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合作協議,四方連續10年每年共同出資3000萬元,展開人才、技術、項目等全方位合作。
這是一條“政產學研”結合的嶄新模式,大膽、智慧、務實,凸顯威海自主創新的決心。
而這只是我市全力推動自主創新的一個縮影。今年以來,各市區紛紛出實招支持自主創新:榮成市率先開展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活動周,為企業搭建自主創新合作平臺;隨后,文登新興產業科技促進周順利舉行,3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積極有效地對接,千余項科技成果助力文登企業“轉型升級”;經區對7家依靠自主創新實現快速發展的先進企業予以了表彰;高區則緊鑼密鼓地制訂了《關于建設國家創新型科技園區的若干政策意見》……各部門也圍繞自主創新積極作為:市發改委全力推進高技術產業集群發展,先后爭取上報了威海山東省碳纖維制造產業基地和山東省海洋高技術產業基地、山東省電子信息高技術產業基地3個項目,全部獲批;市科技局組織各市區企業,歷時三個多月分赴西南、西北、東北、北京等地的36家高校科研院所調研……
在政府搭建的產學研平臺上,我市企業大展拳腳,創新能力得以提升。然而,隨著“轉調”的推進,企業“胃口”也越來越大,已有的產學研合作難以滿足企業對創新的渴求。
順應這一變化,我市將構筑自主創新戰略聯盟作為“自主創新年”的重點工作來抓,轉變思維方式,創新合作方式,最大限度地釋放創新的驅動力。
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隨之走進企業視野。9月26日,市政府與吉林大學達成產學研戰略聯盟合作協議———這是我市與國內第10所高等院校簽署產學研戰略聯盟合作協議。沿著“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新思路,在此前一年多的時間里,我市已分別依托三角集團、光威集團、威高集團、尋山集團促成了輪胎產業、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醫療器械、現代海水養殖4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此外,華東數控、怡和專用設備等一批大企業、高新技術企業,也先后與中科院、哈工大等9所知名高校院所結成了產學研戰略聯盟———這些聯盟內的企業與高校院所成為密切的利益共同體,從應用技術研發、產品試制、創新平臺建設、信息和人才交流等方面開展全方位合作。
手握自主創新的“利器”,企業奏響自主創新的強音。我市一大批企業積極轉方式、調結構,將產業鏈條向著新興領域延伸、產品不斷挺進產業高端,躍上產業發展的制高點———
3月16日,合肥工業大學·威海華控電工全面合作簽約儀式暨教育部光伏系統工程研究中心威海華控產業化基地揭牌,標志著華東數控正式進軍中國新能源領域;威高集團繼在心臟支架、骨科材料等一次性醫療器械領域雄居行業制高點外,又開始挺進血液醫療器械等領域,其研發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人工腎”,具有國內同類產品惟一自主品牌的無可比擬的優勢……
“產品要有長久生命力、企業要永遠有市場,就必須在創新的路上永不停歇。”———這是威海企業對自主創新樸實而執著的追求。
一組數字可以直觀反映企業自主創新的熱情:去年,全市發明專利同比增長30%;而今年上半年,發明專利就達419件,比2009年同期增長66.9%。
突破高端,構筑先進制造業高地
9月6日凌晨,三角集團威海第二生產基地傳來喜訊:企業自主研發的輪胎“巨無霸”———40.00R57巨型工程子午胎成功下線,這是目前我國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最大型號輪胎。
更令人振奮的是,這一“巨無霸”的誕生不僅打破了我國對該產品長期依賴進口的現狀,更使三角集團一舉邁入世界輪胎生產的高端行列,成為國內工程子午胎產品系列最全、規模最大的生產企業。
2010年,如此震撼人心的消息已不是個例:1月,黃海造船一次性承接了16億元的訂單,成為國內客滾船和多用途重吊船的最大生產基地;3月,威海華控電工與合肥工業大學展開全面合作,進軍光伏發電領域;8月,中國首款自主汽車品牌的中高級柴油轎車在榮成問世……
經過20多年發展的威海制造業,以“轉方式、調結構”為牽引,走出了一條由勞動力要素和資本主導向創新主導轉變的新路,迎來了高端突破、跨越式發展的一年。
立足傳統產業優勢,抓住藍色經濟區和高端產業聚集區建設的戰略機遇,我市謀局“六大基地”和“十大高端產業聚集區”,確定了船舶制造業、機械裝備制造業、汽車及零配件工業、電子信息產業、輕工紡織業、食品醫藥產業等八大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制造業進入全面振興的新階段。
“新興產業抓集群,傳統產業創品牌”———針對多個產業存在的科技含量不高、產業鏈不長、產業關聯度不夠等問題,市委、市政府按照產業鏈———產業群———制造業基地的發展思路,著力推進技術創新和產業集聚,涵蓋船舶、汽車及零部件、機械裝備等研發生產行業的高端制造業產業集群迅速崛起。
船舶制造業風生水起。以十大重點企業為依托,三大造修船業聚集區當仁不讓地扛起船舶制造業大旗:在皂埠灣,以新船重工、三進船業為依托的船舶制造、修理、加工配套聚集區氣勢恢宏;在俚島灣,以榮成伽耶船業有限公司等為依托的大型遠洋運輸船舶、海洋工程船舶等為主的現代船舶修造及配套產業聚集區勢頭正勁;在石島灣,以黃海造船等8家船舶修造企業為依托的傳統造船企業正向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船型進軍。預計到2015年,全市將形成整船制造500萬載重噸、船段生產70萬載重噸的生產規模,實現銷售收入500億元。
汽車及零部件制造業凸顯新優勢。按照生產規模化、經營品牌化、技術密集化和節能環保化的發展思路,榮成華泰、東安黑豹、怡和專用設備、廣泰空港等骨干企業以高附加值特種專用車的開發,實現了特種民用車輛領域新的突破,以三角集團、固鉑成山、天潤曲軸、貝卡爾特、萬豐奧威等領軍的汽車零部件制造業邁向“專、精、特、新”———一條整車研發、制造、零部件配套的完整產業鏈條已初步形成,到2015年整車產能將達到50萬輛,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00億元。
機械裝備制造業方面向高端聚集。以重大成套機械設備為主攻方向,我市集中突破一批核心技術,裝備自主化水平極大提升,以華東數控、華夏集團、萬豐集團、廣泰空港等為支撐的大型數控機床、重型裝備、工程機械、專用設備等裝備制造業,5年內有望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000億元。
產業集群的崛起,催生著產品結構從低端邁向高端,威海制造業向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環境友好型不斷轉變———
華東數控順勢將產業鏈延伸到上、下游:增資榮成市弘久鍛鑄,使其為自身機床業務提供原材料;與德國希斯莊明合作,進軍裝備制造業,上游原材料、中游機床裝備、下游零件加工產業鏈條由此打通;三角輪胎在積極發展低碳綠色環保子午胎的同時,細分國內外市場,相繼推出自主研發的高性能、綠色環保型高檔子午胎、巨型工程子午胎等高端產品,同時積極研發雪地胎、沙漠胎、軍用胎等特種輪胎;天潤曲軸在做大做強曲軸及相關核心零部件產業的基礎上,積極將“觸角”延伸至鑄造、鍛造領域和精密數控機床領域,降低了企業的生產成本,使企業擺脫了大型設備依靠進口的局面;廣泰空港在消化吸收國外先進設備基礎上自主創新,僅用5年時間,就開發出了大型飛機牽引車、集裝箱平臺車等5個系列的高端產品,成為空港設備領域的“亞洲第一品牌”……
傳統優勢產業在與高新技術的嫁接中“脫胎換骨”。華力電機與德國聯合開發2兆瓦風電電機,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聯合開發高速高密度電機;威力工具集團與美國史丹利公司成立合資企業,達產后年可生產鉗類、剪類和兩用扳手1000萬件;迪尚集團新上華綺毛紡呢絨,主要生產“彩源牌”山羊絨、綿羊絨等高檔呢絨面料,現已部分投產;山花地毯國際新型地材研發基地,主要生產阿克明斯特地毯、紡紗、染線、PP緯紗,現已部分生產……在這種改造提升中,傳統骨干企業膨脹發展。
產業向高層次邁進,產品向高端進軍,威海先進制造業高地加速隆起。

更多新聞
相關閱讀
您對其他相關新聞感興趣,請在這里搜索
大眾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大眾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大眾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大眾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眾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大眾網書面授權。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大眾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大眾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4、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30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