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做大做強“省會城市群經濟圈”
2009-05-25 15:58:00 作者: 來源:大眾網--大眾日報
濟南能否擔當得起“省會城市群經濟圈”核心引擎的重任,靠“天然”的省會優勢,更要靠濟南自身實力。
做大做強“省會城市群經濟圈”,規劃要先行一步,通過經濟一體化,形成區域經濟共同體,并向外發散輻射,借而實現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提升東部地區發展水平,推動中部地區快速崛起,促進西部地區跨越式發展,形成東中西相互促進、優勢互補、協調發展新格局的目標。
站在濟南看濟南周邊,看省會城市群經濟圈,不妨先盤點以下幾個關鍵詞。
關鍵詞之一:結網
“從濟南黃河大橋收費站到商河縣委大院,整70公里,勻速行駛不到50分鐘。”商河縣委宣傳部司機李平師傅看了看時間。
50分鐘意味著什么?“到商河任職五、六年,印象中僅有一次從濟南市區到商河行車用了50分鐘,最長的時候跑過3個多小時。”商河縣委書記時文進說不上是“抱怨”還是欣喜。
這天是2月19日,記者應邀去商河采訪地熱溫泉及房產開發項目推介會。濟南北跨,五路過河,剛剛改造尚未最后完工的220國道,正在拓寬中的248省道等等,第一次讓商河這個距濟南最遠的邊緣縣失去了距離感。
失去距離感的可不止商河。打量一下經濟圈輻射的6個周邊城市,都坐落在以濟南為中心不到200公里的半徑之內,濟青高速、濟德高速、京福高速、正在建設中的濟菏高速、濟青高速南線等,加上其他國道、省道和鐵路網,可以說1小時交通圈已經形成。
但相比正在規劃中的青煙威城際間軌道交通,省會城市群經濟圈內的交通網絡布局還需進一步完善,以逐步建立起各城市及所屬各縣、市、區之間的城際快速交通系統,特別是加快濟南國際空港的建設,使濟南的交通樞紐地位更加突出。
經濟圈內的聯結不只是路網。比如通訊網絡、信息公開與交換系統等,可以實現城市間商貿信息和公共信息資源的共享。據了解,正在規劃中的沈陽都市圈已提出圈內城市只用一個區號的設想,城市之間實現市域內通話,讓“長途”概念首先在圈內成為歷史。區域經濟協作發展一直走在前列的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也給予我們許多有益的借鑒。比如,建立領導定期會晤機制,從決策層面加強協商、對話,制定共同行動準則,并在發展規劃中予以明確。設立聯席會議、理事會或協作辦公室等協調機構,搭建區域合作的制度平臺等。
關鍵詞之二:清障
據說,當初104國道張夏收費站最初選址時,選中的是長清與泰安交界處的萬德境內,但不知什么原因最后卻設在了長清的張夏鎮。結果,靈巖寺等地的旅游開發及招商引資大受影響。沒辦法,如今醒過神來的長清區又反過頭來做公路部門的工作,看能否把收費站南遷。
盡管在長清人在講述這個故事中不乏“自嘲”口氣,但靈巖寺長期以來“名山藏名寺”、旅游開發一直不溫不火卻是不爭的現實。“靈巖寺雖然從旅游資源上講應該和泰山景區是天然一體,但目前卻難以融入其中,客源還是以開發省城近郊游為主,但不近的路程、門票之外又加上了來回的過路費,難怪不少游客一算賬就打了退堂鼓。”靈巖寺一位工作人員不住的抱怨。“收費站圍城”現象幾乎成了這幾年濟南市“兩會”上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
市場經濟是促進經濟圈形成的天然動力,活躍的資本是聯結經濟圈最結實的紐帶。有關人士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收費站肯定在設立之初有充分的理由,但利益格局既可以通過政府部門的強力調整,也可以借助市場機制通過贖買的辦法解決。行政區劃雖一時難以打破,其時也不必一定打破,卻可以超越。無論是地方政府還是利益部門,是擋一擋?還是推一推?其實都是個很明確的選擇。
關鍵詞之三:經濟一體化
“省會城市群經濟圈的建設,經濟規劃要先行一步。濟南市和圈內的其他6個城市,包括濟南市所屬的各區縣(市),都要指定一個小組專題研究一下,并在年內拿出成果。”這是前不久,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在聽取濟南市城市建設匯報時提出的要求。
“都市群經濟圈從形成動因到目標指向都取決于經濟因素。”有關專家介紹說。都市群經濟只是世界經濟發展大勢的一個縮影。從國內看,以深港一體化為龍頭的珠三角和以浦東為龍頭的長三角已日趨成熟,而福建在兩大經濟體的擠壓下提出了建設海岸西岸經濟區、實現閩臺經濟一體化的構想,并寫進了國家“十一五”規劃,西部大開發背景下的成渝經濟區也漸漸浮出水面,而鄭州、武漢及長株潭的中部崛起龍頭之爭也是日趨熾烈,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已初見成效。倒是早就呼聲甚高的環渤海地區一直聯而不合,山東半島、遼東半島、京津唐地區包括天津濱海新區一直沒有進入實質性整合階段。
各經濟板塊之間除了競爭,更多地表現為互補、互促。對內打破條塊分割、地區封鎖,形成一個統一的市場—一體化的消費品市場、資本市場、技術市場和勞動力市場。通過探索建立區域良性互動的有效機制和互惠互利的協作機制,開展多種形式的經濟、技術、人才合作,促進生產要素在區域間科學合理配置,并形成分工明確、重點突出、比較優勢得到有效發揮的區域產業結構。人口和經濟規模的膨脹,基礎設施的拓展、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工業鏈條的對接和拉長,服務業發展空間的放大,都將產生幾何級數的效應,向周圍廣大地區的輻射和帶動能力也更強。
按現在的“6十1”方案,省會城市群經濟圈內區域土地面積達6000多平方公里,人口3300多萬,各項重要指標多占到了全省總量的1/3,其中淄博以石化、醫藥、新材料為主導的專業化制造業;泰安以泰山為依托的旅游業;萊蕪有鋼鐵、服裝、食品加工、旅游和特色農業;德州的造紙、化工,聊城的機械制造、醫藥和特色旅游,濱州的紡織等,都已經形成一定的規模,并各具特色,按照各自的分工和在產業鏈條上的位置,有很強的互補性,有很大的整合、對接及合作空間。
(本報記者 晁明春)

更多新聞
- 省會城市經濟圈建設提速
- 七市共謀省會城市群經濟圈
- 濟南:做大做強“省會城市群經濟圈”
- 聊城接軌濟南融入省會城市經濟圈
- 萊蕪加快融入省會城市群經濟圈
相關閱讀
您對其他相關新聞感興趣,請在這里搜索
大眾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大眾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大眾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大眾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眾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大眾網書面授權。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大眾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大眾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4、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30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