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州:水里取財 風中生金
2009-11-18 09:04:00 作者: 來源:大眾網
為深入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指示精神,省委、省政府對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全省各地尤其沿海城市,搶抓機遇,周密籌劃,將加快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轉變為帶動黃河三角洲開放開發、加快半島制造業基地產業提升步伐的強大引擎。
為全面反映各地建設半島藍色經濟區的好經驗、好做法,大眾報業集團組織旗下8家媒體,先后到濱州、東營、濰坊、煙臺、青島、威海、日照等市深入采訪。從今天起,本報推出系列專題報道,敬請關注。
□ 本報記者 李 夢 李劍橋 王福錄
遠洋大船造不了,就搞3 萬噸以下的;無煤炭等傳統資源,就搞風電等清潔的;無條件構筑全產業體系,就搞“專精特”的……
初冬時節,深入濱州采訪,記者真切感受到:依托臨海資源,著力切入鹽化工、涉海裝備制造、生態能源等產業鏈高端環節,精心運作高效生態農業、 現代漁業,全市上下傾力構筑藍色經濟高附加值產業體系。
“一款售價5000元的貝瓷花瓶,經著名畫家潑墨,售價變作 30萬元。”無棣縣珍貝瓷業公司董事長郭春森告訴記者,在薄如紙、白如玉、聲如磬的綠色海洋貝瓷上著中國山水畫,生出宣紙畫效果,奧妙在于制作工藝。
無棣地處渤海南岸,擁有國內唯一、世界罕見的古貝殼堤資源,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條仍在生長發育的活古貝殼堤,每年以10萬噸的速度生長。借助獨特的自然資源,珍貝瓷業與清華大學合作,研制出可繪制山水畫的品種,無棣由此成為中國珍貝瓷高端產品生產基地。
作為我省藍色經濟區建設前沿陣地之一,無棣是濱州切入藍色經濟產業高端環節的縮影。濱州市委常委、副市長韓奎祥介紹,與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其他城市相比,濱州藍色經濟總量小,必須從高起點、增長快、附加值高的產業環節切入,才能凸顯后發優勢。
中小船舶制造,是濱州市進入船舶制造產業的切口。 他們瞄準這一“ 藍海”,在套兒河沿岸布局 12 個造船和 16個配套項目。目前, 1.58 萬噸級和1.38萬噸級等15艘船舶建成下水,并簽下其他船舶訂單 10 艘,年內中小造船能力可達26 萬載重噸,出口荷蘭等國家。
濱州市還在 200 多公里“ 苦海沿邊”,建設100萬畝魚蝦貝類養護區、 30萬畝潮上帶池塘養殖區、10萬畝南美白對蝦健康養殖區,全面構筑現代漁業養殖加工體系。目前,遠銷國內外市場的“黃河牌”對蝦、“海翔牌”系列水產品等,正將濱州漁業帶入高附加值產品體系。
9月初,黃河三角洲最大風力發電項目——沾化國華瑞豐發電一期工程 25臺風力發電機組并網發電。風電場建設總監陳明生告訴記者,作為國內最先進、單機容量最大的風機, 25 臺風機一年總發電量1.05億千瓦時。
濱州市發改委副主任劉建國說,濱州擁有3394平方公里風場資源,是我省最具開發價值的風能地區之一,目前已成為各大發電企業搶灘的主要生態電源基地。華能、大唐國際等企業競相在濱州北部沿海布局,總投資 28.6 億元。大唐魯北2×30萬千瓦生態電廠1 臺機組發電不久, 2× 100萬千瓦機組也將并網發電;北京能源集團投資的 2.4萬千瓦生物質發電項目也馬上可以投產。
大規模的風能開發,帶動風電設備制造加快崛起。濱州長星集團與陜西科技大學合作,成功研制出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風機總控系統。集團董事長朱玉國稱,此技術突破了低風能發電技術壁壘,
達到“三級風速就能發電”的要求。
據省發改委介紹,濱州市在加快藍色經濟區建設中突出發展新能源產業,不僅帶動當地能源設備制造業快速發展,對優化全省能源供給結構,緩解能源供應局面,意義深遠。
“油、鹽化工是濱州重要的支柱產業之一,目前著力朝精細化工方向推進。”濱州市經貿委副主任王道臣說,石油化工以成品油、環氧氯丙烷、聚丙烯、石油樹脂為重點,形成了完整產業鏈;鹽化工以兩堿、用堿、用氯、用溴產品為重點,向關聯度高、深度開發、加工增值產業體系邁進。
當濱州的油、鹽化工兩條產業鏈交匯于精細化工產品體系時,使污染問題得以解決:魯北化工等幾十家企業,形成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并陸續形成磷系列產品、醫藥及中間體化學助劑等精細化工產品體系。
行業立意“專”,產品才能“精”而“特”。沿著專業化、精細化方向,濱州的海洋化工產業向海洋工程延伸。8月 18日,無棣海王星海洋船舶重工有限公司啟動我國第一條海底輸油軟管生產線,為中海油集團 1.2 億元訂單開足馬力生產。遷移式海洋鉆井采油平臺、鋼絞線等海洋工程產業鏈長、配套能力大的項目也進入試生產。
“結合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建設,濱州市發展藍色經濟的重點是發展海洋化工業、海上風電產業、船舶制造業。”韓奎祥告訴記者,這些產業與遐邇聞名的沾化冬棗一起,正在成為濱州的新名片。

更多新聞
- 威海:山東藍色經濟走向“深藍區”
- 東營:萬噸級港口打碎發展瓶頸
- 濱州:水里取財 風中生金
- 藍色綠色特色,日照走“三色經濟”道路
- 青島:不做“龍頭”只帶頭
相關閱讀
您對其他相關新聞感興趣,請在這里搜索
大眾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大眾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大眾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大眾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眾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大眾網書面授權。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大眾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大眾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4、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30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