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海市長孫述濤做客大眾網“請問市長”欄目
威海市長孫述濤回答網友提問
威海市長孫述濤為網友留言
1月27日,威海市市長孫述濤做客大眾網兩會“請問市長”欄目,孫述濤向山東網友介紹了2009年威海市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和保障民生方面的工作,并現場與網友互動回答網友提出的問題。
斗“危機”:危機下更要幫助企業振興
孫述濤說,過去的一年極不平凡,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威海市委、市政府科學務實,積極作為,創造性地開展工作;不斷優化行政服務,提高行政效能,為企業和基層減負讓利、排憂解難,凝聚全市上下的力量共克時艱,共度難關,保持了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取得了比預想結果要好的成績。
威海市把促進企業振興作為應對危機的重中之重,把推進項目建設作為擴內需、保增長的著力點,強化領導分包和部門責任制,千方百計地引導支持企業上新項目、上高端產業項目。去年共實施中央、省投資項目197個,推進了100項市級重點工程,完成投資350.5億元。同時強化產業招商,引進過千萬美元的外資大項目31個、過億元的內資大項目63個。這些項目的實施,既拉動了當前的經濟增長,也為下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增強了后勁。
為保障項目建設和企業發展的資金問題,威海市采取多種途徑,幫助企業全方位融資。成立了市投融資管理中心,實現政府融資的借、用、管、還一體化。大力推進銀企合作,引進招商銀行等5家異地金融機構。爭取到IPO重啟之后山東上市第一單,天潤曲軸上市融資8.4億元。為避免企業資金鏈斷裂,設立了企業臨時還貸扶持資金,為183家企業提供臨時拆借資金30.7億元,幫助653家中小企業融資26.2億元。
自主創新是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基礎和動力。威海市堅持把自主創新作為第一動力,加快推進高層次人才聚集區、產學研結合密集區、科技成果轉化匯集區建設。去年財政投入3億元,支持企業科技創新,創建了4個國家級創新平臺,包括威高和光威兩個國家工程實驗室、廣泰空港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好當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通過政策引導和資金扶持,進一步增強了企業的創新積極性。
談民生:民生支出增長三成
去年的經濟形勢雖然比較困難,但是威海市改善民生的力度并沒有削弱。通過強化民生保障安民心、保穩定,增強人民群眾戰勝危機和困難的信心。孫述濤介紹說,全市財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比上年增長了30.1%。不僅加大了投入,而且注重強化長效機制建設,出臺和落實了一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涉及就業、社會保障和救助、教育、醫療和住房建設等各個領域,是全市社會民生政策出臺最密集、實施最集中的時期之一。去年,威海開展了創建國家級創業型城市活動,發放小額創業擔保貸款7172萬元,鼓勵全社會以創業帶動就業。針對大中專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強化了政策引導和資金扶持,實現高校畢業生就業0.9萬人。在全省率先開展了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采取靈活政策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僅去年一年,就新增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員24.4萬人,城鎮居民參保率達到95%。城鄉住房建設方面,威海提出用三年的時間完成市區66個城中村改造,去年33個村實現整體回遷,實現了村民變市民。在全省率先啟動了農村住房建設和危房改造工程,采取財政補貼的方式幫助農民新建住房4.8萬戶,改造危房9723戶。加大了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新建經濟適用住房2506套,新增廉租住房946套。出臺了經濟適用住房貨幣化補貼政策,對符合條件的購房家庭每戶補貼6萬元;將人均建筑面積小于15平方米的住房困難家庭全部納入住房保障范圍。
孫述濤表示,這次危機雖然對經濟增長造成了沖擊,但也為轉型升級提供了機遇。在應對危機的過程中,威海市把握危機中蘊含的機遇,堅持把轉方式、調結構作為主攻方向,出臺了藍色經濟區、高端產業聚集區、工業調整振興、旅游文化產業發展等意見和規劃,進一步確立了經濟發展的重點和方向,為在后金融危機時代的競爭中贏得主動打牢了基礎。
說工作:扎實推進藍色經濟區建設
孫述濤介紹,今年威海市的政府工作,將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戰略部署,把抓當前和謀長遠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在促增長、穩發展的同時,把更多的精力放到調結構、轉方式上來,放到惠民生、促和諧上來,放到抓創新、求突破上來,努力使政府的工作更加符合形勢和發展的要求,符合人民群眾的期待。
第一,扎實推進藍色經濟區和高端產業聚集區建設,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的區域發展戰略部署。藍色經濟區,主要是建設海產品生產加工、船舶修造、港口物流、濱海旅游休閑度假、新能源和現代石化六大基地,加快構筑海洋特色鮮明、區域布局合理、產業素質優良、生態環境良好、帶動能力較強的藍色經濟體系。高端產業聚集區,主要是以高端、高質、高效為方向,按照“新興產業抓集群、傳統產業創品牌”的要求,圍繞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新信息產業和傳統產業升級,集中力量扶持培育十大高端產業聚集園區,力爭用3-5年打造10個銷售收入過百億的高端產業聚集園區。
第二,突出自主創新、項目建設、產業招商和產業集群培植四個重點,努力打好轉方式、調結構這場硬仗。在自主創新上,今年連續第三年開展“自主創新年”活動,力爭在創新平臺建設、科技成果研發和轉化、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上再取得新突破。在項目建設上,確定了100個市級重點項目,涉及重點產業、基礎設施、社會民生等各個領域,總投資達到1079.5億元,年內投資283.6億元。在產業招商上,重點抓好造船、汽車、新材料、新能源等12個產業鏈條的規劃和招商,爭取在重點產業領域再引進一批大項目、好項目。在產業集群培植上,進一步強化品牌的提升帶動作用,以地毯、家紡、漁具、皮具、工具、電機、服裝、木工機械等行業為重點,引導企業從爭創品牌向經營品牌轉變,努力把傳統優勢產業基地打造成國內核心聚集區。
第三,扎實開展新型城鎮化建設、保護中小企業發展、旅游文化產業發展和城市精細化管理“四大行動”,著力在重點領域謀求突破。實施這四大行動,目的就是發揮優勢,拉長短腿,努力在增強區域經濟競爭力上實現突破。新型城鎮化建設行動,主要是解決城鄉統籌發展的問題,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保護中小企業發展行動,主要是解決經濟發展活力的問題,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資源為中小企業發展服務,努力形成全民創業的良好氛圍。旅游文化產業發展行動,主要是解決產業結構優化的問題,突出旅游產業的龍頭地位,整合旅游文化資源,理順旅游管理體制,打響“千里海岸線,一幅山水畫——走遍四海,還是威海”的品牌。城市精細化管理行動,主要是解決城市建設管理上檔升級的問題,探索建立聯動高效的“大城管”體制,進一步優化人居環境。
第四,健全就業促進和社會保障兩個體系,努力增進民生福祉。孫述濤表示,威海市將緊緊圍繞人民群眾的所思所想、所期所盼,進一步強化政府責任,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健全體制機制,切實增進民生福祉。今年將繼續把健全就業促進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作為工作重點,從健全機制入手,進一步落實好各項創業和就業政策,擴大各類社會保險覆蓋面和社會救助范圍,努力形成多元化、廣覆蓋的社會保障體系。(大眾網記者 馮煒程 趙新婷 劉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