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眾網1月28日訊(記者 李冉 趙新婷 楊博)“醫院要變‘以藥養醫’為‘以技養醫’”,28日,省人大代表、省人大代表,山東中醫藥大學眼科研究所所長,山東施爾明眼科醫院院長,畢宏生做客大眾網“問政山東——兩會特別對話”欄目,對當前存在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他表示,2009年,是新醫改的第一年,改革公立醫院、改變醫院“以藥養醫”的現狀、解決好城市和農村醫療資源的嚴重失衡,這些問題都迫在眉睫。
變“以藥養醫”為“以技養醫”
“有一些藥能少用的就少用,能夠局部點藥的就不用口服的,能夠口服的就不用靜脈點滴的……”
醫療改革對醫務工作者和醫療機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畢宏生說,通過醫保,通過醫療改革,醫療機構當務之急要做的就是要把服務水平提上去,把醫療技術水平提上去,同時要把一部分價格相應的降下來,使老百姓能夠看得起病,看得上病,能夠看好病。畢宏生告訴記者,在降低藥品價格上,施爾明做了很多工作,“我們不開大處方、不亂開藥,現在我們醫院藥品整個的比重也就10%,這已經非常低了。有一些藥能少用的就少用,能夠局部點藥的,我們不用口服的,能夠口服的不用靜脈點滴的,從費用上減輕老百姓的負擔,減輕痛苦,能夠方便快捷,這樣才是物美價廉。”
在降低藥品價格的同時,還要提高技術水平、提高服務態度。據畢宏生介紹,在施爾明醫院,有首診醫師負責制,患者到了醫院,第一個問到的醫護人員就必須把病人的問題解決、負責到底,即便不是他負責的范圍,他也要交代給別人有一個交接,不能說“不知道、不清楚”。“所以說我們現在就做到,從患者一到這個醫院里來,一進門就有人來負責他,有人來照顧他,為他服務。然后到他出院的時候,我們還專門有醫生和護士來跟他進行談話。術后的治療,將來的隨診,一些注意事項,用藥的指導,甚至他對經費不清楚的,我們都要給他詳細的解釋清楚。”除了對患者負責到底,在醫療設備上也要保持和國際接軌。“患者來了以后你不能說,我這個地方治不好、查不了,你去北京、上海吧。在我們這里,除非讓患者出國,國內所有的眼科檢查,都能在這里進行,不用再往其他地方跑。”
農村醫療條件差主要缺的是技術
“國外捐助的先進設備,在一些偏遠的地區連包都不拆,為什么?不會用!”
如何解決城市農村醫療資源不平衡的問題呢?畢宏生說,國家其實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來對基層醫療機構進行建設,社區醫療、鄉鎮醫療,投入的資金可以說是歷史之最,但是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基層除了缺資金之外,還缺技術。“現在國外捐助的一些先進設備,在一些偏遠的地區連包都不拆,為什么?不會用!沒有人員能夠使用。所以說我們要重視對于基層衛生組織的技術培訓。”畢宏生告訴記者,去年施爾明對口支援、幫扶了幾個基層衛生組織。“我們在那有專門門診指導,有專門醫生過去指導他做手術,進行技術培訓。”畢宏生說,基層衛生組織的醫務人員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其重要性不亞于大醫院,因為患者很多時候是先接觸這些基層衛生組織,假如處理不好,可能會貽誤病情。
“比方說,有一種病叫青光眼,如果基層衛生組織的醫務人員沒有意識到是這個病,而老是給病人講,你可能是白內障,等你看不見了咱再去眼科醫院治療吧。等他看不見后再來,那個時候視神經都萎縮了,就算給他治療好了青光眼他也看不見,這種情況可以說屢見不鮮。所以說對基層衛生組織醫務人員的技術培訓非常重要。”據畢宏生介紹,衛生廳對于技術的推廣,其中有一項是關于青少年視力防治這項技術。“醫療衛生機構在做的這些工作,就是為了解決基層衛生組織的技術力量問題。”
鼓勵學醫的大學生到鄉鎮衛生所就業
“當個醫生很不容易,上了小學、上中學、上高中,完了以后再上大學,然后再碩博連讀,他得博士畢業,再有三年的規劃的培訓,拿到行醫資格就30多了。”
一方面農村醫務人員短缺,另一方面醫學專業畢業生在城市就業卻極其難,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畢宏生也說出了自己的建議:可以每年選一部分畢業生到鄉鎮衛生組織、基層組織去工作,給他一個好的待遇,并且將來還可以流動回城市。畢宏生說,“其實真正缺醫少藥的是基層,在大醫院可以說人才濟濟,甚至是有些過剩。所以可以向基層來傾斜。我也希望能夠有更多年輕有志的青年,能夠到基層臨床一線。”
畢宏生認為,剛畢業的大學生掌握的知識有限,特別是在臨床上。因為臨床醫學是一個經驗性的科學,除了需要具備良好的理論知識外,必須要有臨床經驗。“這個臨床經驗哪里來?必須要有一個好的上級醫師來帶你。”畢宏生認為,醫學專業學生本科畢業以后,在三年期間要在專業醫生培訓基地進行培訓,各個科室輪轉培訓,都合格了,然后才能去行醫,這樣對患者來說也是一個高度負責任的態度。
“當個醫生很不容易,上了小學、上中學、上高中,完了以后再上大學,然后再碩博連讀,他得博士畢業,再有三年的規劃的培訓,拿到行醫資格就30多了。然后你才能夠有資格進行行醫,所以說學醫是最苦的,沒完沒了的念書,為什么?就是因為我們的生命健康是第一寶貴的,所以必須拿出足夠的時間來,掌握好足夠的醫學知識,才能夠給病人進行診斷和治療。”
醫生報酬要按勞分配、按優分配
“國外一般的主治醫生年薪達到二三十萬美元,在我們國家連1/10也達不到!”
去年國家發改委網站公布《改革藥品和醫療服務價格形成機制意見》,明確規定要進一步理順醫療服務比價關系,適當提高臨床診療護理術以及體現醫務員技術勞務價值醫療服務的價格;按照“醫藥分開”要求逐步取消醫療機構銷售藥品加成。“這個工作是非常重的,它的目的仍然是解決老百姓看病貴的問題,使大多數老百姓都能夠看得起病,再一個就是解決大處方的問題。”據畢宏生介紹,在國外,藥品不占醫院的收入,醫生有開處方藥的權利,然后病人自己去藥店取,“但是國外的醫生,一般一個主治醫生,一年二三十萬美金,像一個大牌的專家教授,拿五十多萬美金,都很正常,而在我們國家連1/10也達不到。”
“有個說法,拿手術刀的不如拿剃頭刀的,就是說我們做一個手術的收費太低,收費低就有一個問題,首先做一臺手術,要有足夠的術前檢查,手術當中的儀器設備,大家都知道,醫療設備是很貴、很精密的,這里購置就需要一個價格,維護這些醫療設備,使用這些醫療設備,也需要一定的費用。另外,就是培養一個醫生,盡管不像培養一個空軍飛行員那么昂貴,但是確實也是國家和個人以及單位都要付出大量的投入,而且也保持這種終生的繼續教育。所有這些都需要費用。”畢宏生作為一名基層醫院領導,他深有感觸的對記者說,醫生給病人看病,他要有一定的合理、科學的報酬,“醫生也是人,他也要吃飯,是不是?”所有這些都需要一個合理的收費。這個收費如何能夠科學合理?畢宏生說,國家逐漸把藥品價格傾向零差價,往這個方向走,或者醫藥分離,然后按照社會主義的分配原則,按勞分配,按優分配。“第一,你給病人付出了多少,你會得到合理的回報。第二就是優,你給病人付出的好,就可以有一個相應的收費。像三級醫院、二級醫院、一級醫院,它的收費標準都不一樣,不同的醫生,不同難度的手術,它也是不一樣的。但是這個收費要適度,要讓老百姓能夠承受得了。”
讓老百姓滿意就要形成良好的競爭機制
“公立醫院改革是好事,可以形成良好的競爭機制”
對于備受關注的公立醫院改革,畢宏生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事情”,畢宏生說,競爭是一個社會發展的動力,假設大家都死水一潭,按照過去那種計劃經濟去做的話,醫院就不會有活力。“但是如何改革能更科學合理?就是能夠對病人有好處,如果改革以后,老百姓見不到實惠,老百姓不認可,那改革就是失敗的。”
如何才能讓老百姓滿意?畢宏生說,就是要形成一個良好的競爭機制。“一個要靠我們社會的監督,另外一個要靠醫療機構和醫生自己來約束自己。如何才能夠約束自己?就是大家在一個起跑線上,能夠公平的來參與這項工作。如果你的服務好、技術好,價格又公道,那病人肯定會去你那兒看病。假設你這三樣有一樣不好,他可能就會選其他醫院。現在好多老百姓,一個病轉好多醫院,然后最終才確定在哪里真正的住院、做手術。所以說我們今后醫改出臺的政策,應當還是從全民的醫療保障體系入手,每個醫院,都通過自己合理的醫療服務,來獲取相應的報酬。我覺得這個應當是我們改革的根源。”
對于正在進行中的醫療改革,畢宏生充滿信心。”畢宏生告訴記者,醫療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想一朝一夕就完成也不現實,但是改革一直是在往前走的,“我們所有的改革里,就是這個醫療改革,大家千呼萬喚,始終不出來。為什么呢?因為它確實非常復雜,好多部門都交織在一起。但我相信肯定會越改越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