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至4月12日,短短10天內,青島出色承辦了十一運會短道速滑和花樣滑冰兩個冰上項目的比賽。兩場齊聚國內頂尖高手的“群英會”,共產生10枚金牌,最終被黑龍江、山東和吉林三支隊伍瓜分。作為國內最重要的一項賽事,四年一屆的全運會歷來被視作中國體育發展的“風向標”,在青島賽區承辦的兩個冰上項目比賽圓滿落幕后,記者發現,中國冰上項目的新格局正在悄然形成。
“吉黑爭霸”已成追憶
由于占據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吉林和黑龍江是我國冰上項目開展最為普及的兩個省份。歷屆全運會冰上項目比賽,“吉黑爭霸”的主旋律百奏不厭。以短道速滑項目為例,迄今為止產生的26枚全運會金牌,恰好被兩隊“平分秋色”。
不過在本屆全運會冰上項目比賽中,黑龍江隊的如日中天與吉林隊的日漸式微形成了鮮明的反差,兩隊的實力對比已完全不在同一個重量級:青島賽區產生的10枚冰上項目金牌中,黑龍江隊獲得了其中的8枚,而吉林隊僅憑借老將李成江在最后結束的男子單人滑項目中獲得金牌,才捍衛了最后的榮譽。算上之前在沈陽舉行的十一運會大道速滑比賽,吉林隊在十一運會上僅獲2枚冰上項目金牌,跌入歷史最低谷。
最出人意料的當屬短道速滑比賽,該項目在1993年七運會時正式進入全運會,吉林隊包攬了那次比賽的全部4枚金牌,并在此后長期把持主動權。直到十運會,擁有楊揚和王濛的黑龍江隊才首度戰勝吉林隊,獲得了6枚金牌中的4枚。
夢里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如果說十運會對于黑龍江短道速滑隊來說僅僅是打了一個翻身仗的話,那么這次,他們則以囊括6枚金牌的方式,酣暢淋漓地取得了“天王山之戰”的完勝。
花樣滑冰比賽里,黑龍江隊再次顯現出不可撼動的實力:雙人滑和冰舞比賽,他們都包攬了金銀牌。即便30歲的李成江為吉林隊獲得了一枚寶貴的男子單人滑金牌,黑龍江隊卻牢牢占據住第二至第四的位置。賽后,李成江已明確表達了退役的想法,吉林隊這一優勢項目面臨“失守”之虞。
黑龍江隊的大獲全勝,得益于該省雄厚的后備人才儲備。目前,黑龍江省的哈爾濱、齊齊哈爾、七臺河、佳木斯、牡丹江市都擁有各自的青少年冰上項目隊伍,穩如磐石的金字塔基,保障了金字塔尖的傲然聳立。
山東要在“冰上版圖”分杯羹
十一運會短道速滑比賽期間,國家體育總局冬季運動管理中心副主任蘭立曾表示:“冰上項目靠自然冰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北方地區,如吉林、黑龍江也是靠人工制冰。據我了解,現在越來越多的冰場在南方修建,冰上運動在地域上的限制會越來越小。”
蘭立所說的南方,應結合國家體育總局“北冰南展”戰略來理解。1993年,國家體育總局開始實施“北冰南展”計劃,即向黑龍江、吉林兩省以南的地區推廣冰雪運動。如今,這一計劃初見成效,上海、杭州等地都建起了高標準的冰場。
但應該看到,這一計劃的進一步推行仍任重道遠。以短道速滑項目為例,目前國內“貨真價實”的短道速滑隊僅有黑龍江、吉林、解放軍和江蘇四支,其它參加全運會短道速滑比賽的隊伍,都是在賽前以交流的方式從黑龍江隊或吉林隊引進隊員。
三天前,劉艷為山東隊獲得了首枚全運會冰上項目金牌。正如我們之前所說的那樣,山東隊引進劉艷絕不是看重一枚全運會金牌,而是想以此為契機向全國體育界宣告:志在完成由體育大省向體育強省轉變的山東要成立冰上運動隊了。
目前,省體育局的初步設想是委托已擁有世界一流冰場的我市來組建隊伍。這一消息不脛而走后,我市已接到不少著名教練員和運動員的自薦,希望能來青島執教或發揮對青少年選手的“傳幫帶”作用。青島孩子向來具備羨煞旁人的體育天賦,十一運會冰上項目在我市的成功舉辦更是使為數不少的青島孩子愛上了這項運動。我們堅信,假以時日,土生土長的山東選手一定會在全運賽場乃至冬奧賽場上獲得金牌。
老將風光難掩新秀光芒
如果您觀看過十運會花滑比賽,再來欣賞十一運會花滑比賽,也許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兩屆比賽,男子單人滑、女子單人滑和雙人滑的金牌得主并未發生任何改變,冰舞金牌雖然易主,但6位獎牌獲得者有5位在十運會上獲得獎牌。不過不要被這種表象所迷惑。老將風光的同時,后起之秀的初露崢嶸,也是十一運會花滑比賽的一大特點。
“她們的表現讓我很有壓力感。”這是劉艷在獲得女子單人滑冠軍后,對獲得銀牌和銅牌的李子君和耿冰娃給予的評價。雖然這次比賽,12歲的李子君和14歲的耿冰娃,以及獲得第六的13歲小將張可欣并沒有對劉艷造成實際上的威脅,但她們的年齡優勢和巨大潛力卻是24歲的劉艷所不具備的。幾乎可以肯定的是,未來幾年,這三名小將隨時都能實現對劉艷的“搶班奪權”。
三名小將的異軍突起,與她們為期半年的美國留學經歷密切相關。作為中國女子單人滑的“希望之星”,李子君、耿冰娃和張可欣此前已在美國跟隨曾培養出陳露的功勛教練李明珠訓練了半年,取得的進步有目共睹。全運會后,她們仍將返回美國進行訓練。
對于這種“送出去”的培養模式,國家體育總局冬季運動管理中心主任趙英剛推崇有加:“我國男女單人滑水平一般,在亞洲還不如日本和韓國,耿冰娃、李子君等人僅僅在美國訓練半年,效果就立竿見影。我們會繼續按照這個思路對她們進行培養,使她們能在比較短的時間內水平再上新臺階。”
青島日報記者 孫 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