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光魁
大型體育場館的賽后利用是個讓許多地方政府“頭疼”的大難題,那么作為十一運會主場館,投資超過30億元的濟南奧體中心今后命運如何呢?濟南奧體中心主任張忠明20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目前濟南奧體中心賽后商業開發工作已經啟動,完全有信心使奧體中心今后不會成為政府的“包袱”。(10月21日 齊魯晚報)
中國人民一直是愛好體育運動的民族。據《戰國策□齊策》和《史記□蘇秦列傳》記載,公元前300多年前,“……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彈琴擊鼓,斗雞走狗,六博蹋鞠者。”所謂“蹋鞠”,就是最初的足球運動,而“蹋鞠者”則是最初的足球運動員。而且,記載中描述的是山東古老民族踢足球的場景!這是山東人民的驕傲和自豪。
過去,由于經濟不發展,人民群眾一直忙于生計,沒有時間運動。如今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提高了,有時間運動了,往往苦于缺少必要的運動場所和運動設施,形成了一種運動設施不能滿足人民群眾運動需要的現實矛盾,因此,我們應該毫不遲疑的借助各類運動會的召開,把歷史欠賬補起來,滿足人民群眾運動的日益需要。本著這樣的目的,已經建成的運動場館和運動設施理應向全體人民開放。
至于說運動場館和運動設施維護成本問題,筆者認為,政府應該學會算賬。其實,足進“全民全運”理念深入人心,足進全體人民的身體健康,足進中國向體育強國邁進,保障全民運動的需要,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政府理應從國民收入中拿出一部分錢投資建設體育場館和體育設施。因此,筆者認為,全運會結束后,算奧體中心的賬,不能只算經濟賬,不算民生賬、健康賬和責任賬。有了這樣的理念和認識,筆者認為,那么,全運會結束后,全運會所留下來體育場館和體育運動設施怎樣管理和維護也就不成問題了。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濟南奧體中心主任張忠明為我們介紹了賽后奧體中心開發的三個原則:一是公益性不變,二是國有資產的產權不能變,三是體育功能不變。在這三個前提下,將盡最大可能開發奧體中心的商業價值。筆者把它稱之為“三不變”。顯然,張忠明主任的“三不變”既是對“和諧中國,全民全運”的一個很好延伸,也是在努力尋求發揮奧體中心設施的最大作用和價值。這真是一件惠及濟南人民乃至山東人民的民生大事。值得欣喜和期待。
其實,每召開一屆運動會,不僅是一次體育運動盛會,也是一次宣傳體育運動和體育理念的盛會,還是一次營造運動氛圍的盛會,更是一次建設和完善人民群眾所需要的體育運動設施的良好契機。完全可以想象,全運會閉幕以后,運動理念將深深植入濟南人民、山東省人民乃至全國人民的心中,大家你邀我,我攜他,一起加入各種運動之中,把運動當作一種生活追求,把運動當作一種生活需要。如此展望,一個城市的全民運動圖景就會很清晰地展現我們眼前,一個城市的體育強國夢想也就為期不遠了。如此一座城市一座城市地發展下去,那么一個民族和一個國家的體育強國夢想也就為期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