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示富喝醉了,躺在花圃里滿懷哲理地說了一句:“這城市與我有關嗎?”他參加面試24次,參加13場招聘會,簡歷遞出不計其數,結局還是空手而歸。
沒有方向感的“新盲流”們
“我們鞋廠數我學歷最高。看倉庫的本科大學生,不知道我算不算全國頭一個?”
站在廣東佛山市南海區平洲精旺鞋業有限公司的倉庫門口,這個一頭長發、頗有點藝術氣質的大學生不忘給自己幽上一默。胡良奎是學廣告專業的,當過安徽財經大學文學與藝術傳媒學院學生會副會長,自詡在大學里算是個才氣縱橫的另類人物,簡歷中,他聲稱著有長篇小說一部。
其實,他去年在合肥曾找到過幾份工作,最高的一份給他1400元/月,但他覺得像他這樣的大學生至少也值2000元/月。此后他從合肥折騰到廣州,又從廣州、福州、深圳一路折騰到佛山。廣州不少廣告公司只給600元/月的底薪,深圳的一些廣告和銷售公司更狠,底薪一分不給,只拿業績提成。他兩手空空來到在佛山打工的父母身邊,進了這家鞋廠。現在,他的工資是每月800塊錢。
隨著畢業生數量的增長,這股就業洪流由此變得曲折起來,一些就業支流甚至正在演變成胡良奎式的大學生找工“新盲流”。
“十元店”里的浮躁和勇氣
歷經幾番找工,今年3月6日,胡良奎入住深圳寶安北路人才市場附近的一家每天只需10元住宿費的“十元店”。在那里,他才真正意識到自己和其他一些大學生正在陷入找工“新盲流”中。
他應聘的十幾家廣告公司和營銷公司幾乎都不給底薪只給提成,遠沒有他在合肥放棄的那份工作理想。他認為大學生就業價格的這種“賤賣”,與來深圳、廣州找工的大學生太多有關。“人才市場和“十元店”附近到處都是背著包、拿著地圖、臉色沉重的大學生”,他住在一個擠了14人的小房間里,空氣中彌漫著腳臭味。整棟“十元店”舊樓里,聚集了幾百名來深圳找工的應屆大學生。
一天中午,找工失意的胡良奎在“十元店”旁吃快餐時,看到一個漂亮女孩坐在對面一個勁兒地喝免費湯。胡良奎從旁人那里得知這是一位找工的大學生,現在沒錢吃飯。胡良奎給她買了份快餐,結果女孩看著快餐就扒,痛哭失聲。
女孩是成都某高校的應屆專科生,父母已為她找了一份教師的工作。但她不滿意,就辭工來深圳找夢想。結果工沒找到,手機又被偷,身無分文。胡良奎勸她回家,“既然有跨出一步的勇氣,為什么就沒有退回一步的勇氣呢?”可她始終搖著頭。
但廣州南方人才市場附近的“十元店”里,不少從外地趕來的大學生并沒有胡良奎那樣的從容與灑脫。
“十元店”里的應屆生趙某,西安一所金融學院經濟學本科專業,是河南商丘的農村孩子。他說自己已在一家沒有底薪只有提成的融資公司跑了一個多月,但還沒拉到一單業務。“還想撐一個月,如果還沒業務,那我真就彈盡糧絕了,只能先回學校再說。”他的大學4年是靠父親刨地撐下來的,自己還申請了1萬元的助學貸款。他這些天一直睡不好,同班28人才簽掉4人,并且找到工作的都不如意,“找不到工作,我無臉見江東父老啊”。
上海浦東新區最繁華的陸家嘴地段,也匯聚了100多名和廣州、深圳“十元店”里相似的外地大學生。他們住在一幢破舊大樓第12層的簡陋房間里,名稱更時髦些,叫“求職村”。他們入住短則幾天,長則一兩年。吃3塊錢一份的蛋炒飯,住15元一天的架子床,早出晚歸,出門光鮮,歸來垢面。幾十人共用一臺熱水器,甚至棲身門板之上……
3月31日夜,1205房間的年輕人各懷心事。從內蒙古結伴而來的包頭財經學院的兩位同學,蜷縮在架子床上蒙被而睡。兩人甚至連簡歷還沒做好,就冒失地來闖上海灘。這是他倆繼天津后的第二站,給自己限期一個月。事后記者知道,當天他們按照報紙的招聘啟事去徐匯區一家公司應聘,結果沒找到,卻晃到徐匯公園抽了半天煙。
3月30日中午12時,錢財耗盡的宋國明將再次離開“驛站”。記者去送他,他一直低著頭走路。在火車站的候車大廳里,他想起了在上海最后悔的一件事,當時有家公司愿給他一個月900塊錢,包住,他沒去,“在上海長時間找不著工作,人會疼的”。
陳示富,畢業于山東工商學院,整整在1204房間住了一個月,面試24次,參加13場招聘會,簡歷遞出不計其數,結局還是空手而歸。
在宋國明離開的那個晚上,陳示富喝醉了,躺在花圃里滿懷哲理地說了一句:“這城市與我有關嗎?”記者捶了他兩拳,說,再喊兩聲吧。這山東漢子竟真扯開嗓子喊了起來……然后扭過頭,倏地起身,頭也不回地朝“求職村”走去。
為何“寧要都市一張床,不要西部一套房”?
在這些外地找工大學生的意識中,京滬穗深這樣的大都市,總是意味著機會、高薪和前途。以往他們的師兄師姐們以就業經驗和日常信息,影響著他們產生一顆顆“都市心”。這無疑加劇了職業供給的不平衡,最需要大學生的地方少人問津,而都市的大學生求職者則人滿為患。
北京大學教育學者岳昌君的調查也證實了這一點,北京高校畢業生的起薪顯著高于中部地區,大中城市就業的畢業生的起薪顯著高于非大中城市。
因“都市心”形成的盲流,在中國人才研究會理事鄭惠忠看來,是高校的就業指導和人力資源市場沒有發揮好信息整合的作用。一開始就解決好這些學生與大城市間的“信息不對稱”是一個基礎性問題。
北京科技大學社會工作專業的王明,因為專業不吃香,這位來自內蒙古農村的大學生覺得,以考公務員的方式留在北京是最好的方向。從去年開始,他數次參加中央和國務院直屬機關的公務員考試,但最后總是被淘汰。前段時間,崇文區舉辦了一個公務員事業單位招聘會。他去一看,有80%的崗位都只面向北京生源。沒有戶籍限制的民族宗教事務處,碩士生的簡歷也有一尺多高,本科生的簡歷更是好幾摞。他最后連筆試機會都沒得到。一星期前,他母親打來電話:“人家都能找到工作,你怎么就不行?”當時他急了,手向走廊的玻璃上砸去。記者見到他時,他手上的傷還沒好。
此后他不停地在網上和招聘會上投簡歷,一心想留在北京。現在的就業期望已降到有沒有北京戶口無所謂,只要能給2000元/月以上的工資就接受。他曾經想去山西,但他的母親不同意。“村里人肯定會議論,誰誰家的孩子在北京念書,結果找工作反倒去了外地。”他說。
“寧要北京一張床,不要西部、基層一套房”成了北京大學生們普遍的就業心態。中央民族大學就業中心一位負責人介紹,去年73%的畢業生都是留在北京工作,就業去向太集中于北京了,“像我們學校的學生,要是到其他地方,即使是省會城市都是很好找工作的,但他們就是不愿意去。”
北京林業大學招生就業處副處長王立平也介紹,80%的畢業生選擇留在北京,“學校很多涉及林業技術的專業在基層林場用得上”,可去基層林場的畢業生幾乎沒有,“去了也養不住”。
岳昌君認為,大學生大量去農村還不太可能。由于目前制造業占很大比重,他認為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將越來越多地吸納大學生,這需要大學生轉變“都市心態”的擇業觀念。
“我們鞋廠數我學歷最高。看倉庫的本科大學生,不知道我算不算全國頭一個?”
站在廣東佛山市南海區平洲精旺鞋業有限公司的倉庫門口,這個一頭長發、頗有點藝術氣質的大學生不忘給自己幽上一默。胡良奎是學廣告專業的,當過安徽財經大學文學與藝術傳媒學院學生會副會長,自詡在大學里算是個才氣縱橫的另類人物,簡歷中,他聲稱著有長篇小說一部。
其實,他去年在合肥曾找到過幾份工作,最高的一份給他1400元/月,但他覺得像他這樣的大學生至少也值2000元/月。此后他從合肥折騰到廣州,又從廣州、福州、深圳一路折騰到佛山。廣州不少廣告公司只給600元/月的底薪,深圳的一些廣告和銷售公司更狠,底薪一分不給,只拿業績提成。他兩手空空來到在佛山打工的父母身邊,進了這家鞋廠。現在,他的工資是每月800塊錢。
隨著畢業生數量的增長,這股就業洪流由此變得曲折起來,一些就業支流甚至正在演變成胡良奎式的大學生找工“新盲流”。
“十元店”里的浮躁和勇氣
歷經幾番找工,今年3月6日,胡良奎入住深圳寶安北路人才市場附近的一家每天只需10元住宿費的“十元店”。在那里,他才真正意識到自己和其他一些大學生正在陷入找工“新盲流”中。
他應聘的十幾家廣告公司和營銷公司幾乎都不給底薪只給提成,遠沒有他在合肥放棄的那份工作理想。他認為大學生就業價格的這種“賤賣”,與來深圳、廣州找工的大學生太多有關。“人才市場和“十元店”附近到處都是背著包、拿著地圖、臉色沉重的大學生”,他住在一個擠了14人的小房間里,空氣中彌漫著腳臭味。整棟“十元店”舊樓里,聚集了幾百名來深圳找工的應屆大學生。
一天中午,找工失意的胡良奎在“十元店”旁吃快餐時,看到一個漂亮女孩坐在對面一個勁兒地喝免費湯。胡良奎從旁人那里得知這是一位找工的大學生,現在沒錢吃飯。胡良奎給她買了份快餐,結果女孩看著快餐就扒,痛哭失聲。
女孩是成都某高校的應屆專科生,父母已為她找了一份教師的工作。但她不滿意,就辭工來深圳找夢想。結果工沒找到,手機又被偷,身無分文。胡良奎勸她回家,“既然有跨出一步的勇氣,為什么就沒有退回一步的勇氣呢?”可她始終搖著頭。
但廣州南方人才市場附近的“十元店”里,不少從外地趕來的大學生并沒有胡良奎那樣的從容與灑脫。
“十元店”里的應屆生趙某,西安一所金融學院經濟學本科專業,是河南商丘的農村孩子。他說自己已在一家沒有底薪只有提成的融資公司跑了一個多月,但還沒拉到一單業務。“還想撐一個月,如果還沒業務,那我真就彈盡糧絕了,只能先回學校再說。”他的大學4年是靠父親刨地撐下來的,自己還申請了1萬元的助學貸款。他這些天一直睡不好,同班28人才簽掉4人,并且找到工作的都不如意,“找不到工作,我無臉見江東父老啊”。
上海浦東新區最繁華的陸家嘴地段,也匯聚了100多名和廣州、深圳“十元店”里相似的外地大學生。他們住在一幢破舊大樓第12層的簡陋房間里,名稱更時髦些,叫“求職村”。他們入住短則幾天,長則一兩年。吃3塊錢一份的蛋炒飯,住15元一天的架子床,早出晚歸,出門光鮮,歸來垢面。幾十人共用一臺熱水器,甚至棲身門板之上……
3月31日夜,1205房間的年輕人各懷心事。從內蒙古結伴而來的包頭財經學院的兩位同學,蜷縮在架子床上蒙被而睡。兩人甚至連簡歷還沒做好,就冒失地來闖上海灘。這是他倆繼天津后的第二站,給自己限期一個月。事后記者知道,當天他們按照報紙的招聘啟事去徐匯區一家公司應聘,結果沒找到,卻晃到徐匯公園抽了半天煙。
3月30日中午12時,錢財耗盡的宋國明將再次離開“驛站”。記者去送他,他一直低著頭走路。在火車站的候車大廳里,他想起了在上海最后悔的一件事,當時有家公司愿給他一個月900塊錢,包住,他沒去,“在上海長時間找不著工作,人會疼的”。
陳示富,畢業于山東工商學院,整整在1204房間住了一個月,面試24次,參加13場招聘會,簡歷遞出不計其數,結局還是空手而歸。
在宋國明離開的那個晚上,陳示富喝醉了,躺在花圃里滿懷哲理地說了一句:“這城市與我有關嗎?”記者捶了他兩拳,說,再喊兩聲吧。這山東漢子竟真扯開嗓子喊了起來……然后扭過頭,倏地起身,頭也不回地朝“求職村”走去。
為何“寧要都市一張床,不要西部一套房”?
在這些外地找工大學生的意識中,京滬穗深這樣的大都市,總是意味著機會、高薪和前途。以往他們的師兄師姐們以就業經驗和日常信息,影響著他們產生一顆顆“都市心”。這無疑加劇了職業供給的不平衡,最需要大學生的地方少人問津,而都市的大學生求職者則人滿為患。
北京大學教育學者岳昌君的調查也證實了這一點,北京高校畢業生的起薪顯著高于中部地區,大中城市就業的畢業生的起薪顯著高于非大中城市。
因“都市心”形成的盲流,在中國人才研究會理事鄭惠忠看來,是高校的就業指導和人力資源市場沒有發揮好信息整合的作用。一開始就解決好這些學生與大城市間的“信息不對稱”是一個基礎性問題。
北京科技大學社會工作專業的王明,因為專業不吃香,這位來自內蒙古農村的大學生覺得,以考公務員的方式留在北京是最好的方向。從去年開始,他數次參加中央和國務院直屬機關的公務員考試,但最后總是被淘汰。前段時間,崇文區舉辦了一個公務員事業單位招聘會。他去一看,有80%的崗位都只面向北京生源。沒有戶籍限制的民族宗教事務處,碩士生的簡歷也有一尺多高,本科生的簡歷更是好幾摞。他最后連筆試機會都沒得到。一星期前,他母親打來電話:“人家都能找到工作,你怎么就不行?”當時他急了,手向走廊的玻璃上砸去。記者見到他時,他手上的傷還沒好。
此后他不停地在網上和招聘會上投簡歷,一心想留在北京。現在的就業期望已降到有沒有北京戶口無所謂,只要能給2000元/月以上的工資就接受。他曾經想去山西,但他的母親不同意。“村里人肯定會議論,誰誰家的孩子在北京念書,結果找工作反倒去了外地。”他說。
“寧要北京一張床,不要西部、基層一套房”成了北京大學生們普遍的就業心態。中央民族大學就業中心一位負責人介紹,去年73%的畢業生都是留在北京工作,就業去向太集中于北京了,“像我們學校的學生,要是到其他地方,即使是省會城市都是很好找工作的,但他們就是不愿意去。”
北京林業大學招生就業處副處長王立平也介紹,80%的畢業生選擇留在北京,“學校很多涉及林業技術的專業在基層林場用得上”,可去基層林場的畢業生幾乎沒有,“去了也養不住”。
岳昌君認為,大學生大量去農村還不太可能。由于目前制造業占很大比重,他認為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將越來越多地吸納大學生,這需要大學生轉變“都市心態”的擇業觀念。
陶云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