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網記者曲濤專訪臨沂市長張少軍(左)
【市長語錄】
“臨沂實現經濟社會平穩較快增長,既要揚山之美、塑河之靈,又要借海之利。”
“要摒棄過去那種擁有港口才能發展臨港經濟的觀念,樹立‘不求為我所有、但求為我所用’的新思維。”
“臨沂市全力打造“物流天下”的“商貿物流之都”的城市形象”
大眾網2月16日訊 (本網記者 曲濤 報道)省委、省政府作出規劃魯南經濟帶、發展沿海臨港產業的重大決策后,近年來,“臨港經濟”重鎮臨沂市立足發揮臨港優勢,確立了發展臨港經濟的戰略構想,啟動了臨港產業園區建設項目,配套建設了一批基礎設施,加大了推進臨港經濟的工作力度。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姜大明省長又著重提到了發展臨港經濟。可見,臨港經濟在我省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中的戰略地位日漸提高。兩會期間,本網記者專訪了省人大代表、臨沂市市長張少軍,話題自然還是“臨港經濟”。
不求為我所有,但求為我所用
記者:張市長,以前日照歸臨沂,臨沂發展臨港經濟順其自然。當前,發展臨港經濟,與青島、日照等沿海城市相比,是不是不靠大海的臨沂在位置上已呈劣勢,起跑就慢了一拍?
張少軍:不能這樣說。臨沂實現經濟社會平穩較快增長,既要揚山之美、塑河之靈,又要借海之利。要摒棄過去那種擁有港口才能發展傳統“臨港經濟”的觀念,樹立“不求為我所有、但求為我所用”的新思維,全力推進臨沂市臨港經濟的大發展。其實,恰恰相反,發展臨港經濟,不臨海的臨沂還是很區位優勢的,那就是臨沂近海臨港。市域最近處距嵐山港僅4公里,距日照港50公里、連云港80公里、青島港150公里,屬于港口的強輻射區,也是發展臨港經濟的最佳區域。應當說在區位上,臨沂反而具備許多優勢和便利條件。
記者:臨沂發展臨港經濟,在產業基礎條件上具有哪些優勢?
張少軍:臨沂發展臨港經濟,是具有產業基礎優勢的。臨沂工業體系比較完備,形成了食品、機械、建材、木業、醫藥、化工、紡織服裝等支柱行業,發展臨港產業的基礎條件好。商貿流通體系發達,擁有位居全國前三位的綜合性商品批發市場,建材、板材、五金、化工等市場規模和交易額居全國前列。近年來通過對市場的改造提升,已經建立了現代物流的交易平臺,具備了成為臨近港口的出口貨物供應基地和進口貨物的銷售基地的條件。
打造 “商貿物流之都”城市形象
記者:如今到臨沂的人,已很少用“老區”的眼光來看待她。尤其是現代物流業的發展,成就了臨沂“物流天下”的城市品牌。如今發達的現代物流業對促進發展臨港經濟也是不說自明。
張少軍:上世紀80年代初,臨沂市開始大力培育和建設批發市場,并探索出一條市場富農、活商、興市之路,建立起比較完善的市場體系。經過20余年的努力,更加現代化的臨沂商城開始崛起。臨沂的現代物流業就是在改造提升傳統批發市場過程中發展起來的。近年來,臨沂市全力打造“物流天下”的“商貿物流之都”的城市形象,物流業在臨沂得到長足發展,一批現代物流基地獲得了商家的肯定。臨沂物流行業從傳統的大棚底,到如今功能齊全配套科學的物流分撥中心,從簡單的貨物運輸到現在的信息化物流交易平臺,經過十幾年的發展,物流市場迎來了質的轉變,批發市場的吸引力和輻射力已大大增強。
記者:“物流天下”離不開交通資源,臨沂市交通資源有什么特點和優勢?
張少軍:在交通資源方面,臨沂市公路、鐵路、空中、海上相銜接的立體交通網絡目前已基本形成,特別是隨著嵐濟公路改建提升工程的完成,長深、棗臨嵐高速和坪柘路改造、菏日兗鐵路復線電氣化改造、臨港鐵路專用線等工程的實施,與三大港口連接的公路狀況得到不斷改善,境內交通更為便捷,為臨港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支撐。
臨港產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記者:發展臨港經濟,臨沂本身就具有很多資源,如何利用這些資源凸現腹地進出口產品優勢?
張少軍:臨沂是農業大市,油料產量居全省首位,糧食、水果、肉類產量均居全省前列,農產品加工出口的空間非常大;非金屬礦產資源在全省乃至整個華東地區占有重要地位。正是依靠這些資源優勢,臨沂不斷增強臨港經濟,發展腹地影響力。目前,臨沂外向型經濟發展迅速,出口商品已發展到27大類800多種,有進出口資格的企業1200多家,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聯系,年進出口貨物總額達30多億美元。
記者:我省作出發展沿海臨港產業的重大決策后,臨沂如何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以適應臨港經濟發展需求?
張少軍:臨沂市將把臨港經濟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基礎設施、產業布局等方面加快與港口對接,主動承接沿海各地及內地的臨港產業轉移,力爭經過3年的努力,臨港產業區實現招商引資200億元,成為全市的又一個產業聚集區。在港口依托上,面向青島、日照、嵐山、連云港,重點依托日照、嵐山港;在發展區域上,以莒南、臨沭、河東等近港縣區和各開發區為突破口,帶動全市臨港經濟發展;在產業布局上,以臨港物流業、加工制造業和重化工業為重點,加快培育現代物流、鋼鐵、石油化工、機械制造業“四大產業”,打造臨港物流、半島制造業轉移、重工業加工配套、外貿加工、商貿服務“五大基地”,加強與港口方面的合作關系,努力在區域合作共贏上取得更大進展,盡快實現臨港產業區建設的新突破,為建設經濟文化強省多做貢獻。

圖為臨沂市長張少軍(左)瀏覽大眾網臨沂論壇網友帖文。
【市長看帖】
網友:北城新區的紅綠燈基本沒人遵守,都闖紅燈。
張少軍市長:這位網友說的情況符合實際。這個區域是新建在建區域,交通設施交通管理薄弱,交警配備不足。另一方面,這個地方正在建設,機動車、非機動車混行情況嚴重,而且還有工地用車上路,交通管理工作難度大而且工作滯后。第三,北城新區是農村改造而成,有個別人遵行交通意識淡薄,這也是交通管理的一個難點。下一步,我們會通過單獨組建交通管理機構和園林管理機構,加強管理,逐步解決上述問題。
網友:問問張市長怎么看待現在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有沒有具體解決的辦法?還有市里怎么幫助退伍軍人安置?
張少軍市長:關于大學生就業難,市里多次召開就業工作會議,會議上重點研究過大學生就業問題。以前臨沂經濟不發達,就業條件受到限制,很多考出去的學生回不了臨沂,以前也就能有20%左右的學生能回來。近年來,大學生回來了,卻面臨就業難的事實。為此,臨沂市委、市政府在實際工作中,多措并舉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一方面通過設立創業基金的形式,鼓勵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另一方面,去年臨沂選聘兩千“村官”招安排到沂南、平邑、費縣、蒼山、莒南五縣,占了全國的十分之一。為了幫助大學生村官盡快適應角色和工作、生活環境,各地制定了幫扶措施。除上級補貼外,臨沂市每年拿出560萬元,大學生村官所在的5個縣每年分別拿出 168萬元,為他們落實經濟待遇。進入冬季后,各縣還為他們購置了取暖設備,確保大學生村官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再者,臨沂近年來也成長起來一些好的企業,比如史丹利、金鑼集團等,相當一批大學生、碩士生、博士生進入了這些企業。可以說,就業渠道是有的。在目前的就業形勢下,大學生該正視現實,重新定位。
關于退伍軍人安置問題,臨沂是人口大市,全國1/90、全省1/9兵源來自臨沂,而臨沂國有企業少,退伍軍人安置壓力大。臨沂市按照有關政策,退伍士兵安置工作上實行考試考核和雙向選擇辦法,對自主創業的,給予幫扶政策。臨沂市將安置工作制度化和規范化,盡最大可能幫助退伍軍人做好安置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