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堅持每天寫博文的全國人大代表葉青說,博客可以讓自己聽到不少百姓的呼聲。 石念軍 攝 |
代表委員利用博客收集民意,在今年兩會上蔚然成風。不過,有網民質疑:一些代表委員的博客,只在會前會中關心老百姓的呼聲,會后就像進入冬眠期,他們的兩會博客究竟是橋梁還是秀場?
博客的集體亢奮
僅僅是這幾家網站的專欄里,代表委員的博客總量就達幾百個之多。至于這些專欄之外的代表委員自行開設的博客,數量之多已無從計數。
3月11日上午,小組討論會議剛一結束,陸琴就匆匆從會場趕回房間,她“泡”在網上又一次更新了博客,這是自2009年兩會以來的第5次。
這位來自修腳業的全國人大代表,把博客視為溝通民意的途徑,整個兩會期間一直都不敢疏忽博客上的信息,“太忙時不得不打電話給弟弟,幫我整理網友的留言和信息。”
1月19日,陸琴發表博文“向全社會誠意征求人民群眾的意見、建議”,廣受熱捧。截至3月11日上午,網友的留言、來信、來電等已經達到3000多人次。這也幫助她完成了今年已經提交全國人大的5條建議、議案。
在今年的兩會上,像陸琴一樣開博納諫的代表委員還有很多。葉青、張曉梅、朱永新、周洪宇……無論是來自政界、學界的委員還是來自基層的農民工代表,都在充實著兩會博客的陣容。
博客的內容五花八門,與每個人的個性息息相關。作為博主的代表委員,工作崗位、生活氛圍、文化背景、脾氣性格各不相同,博客面孔自然迥異。
全國政協委員、著名作家馮驥才2005年便開通了自己的博客。3月5日,馮驥才發表了自己兩會期間唯一的一篇博文,而這篇博文正是關于今年他在全國政協會議上的提案。在《關于文化遺產的產業開發要通過專家審定的提案》中,他對文化遺產保護的闡述引來了眾多網友的關注。
陸琴的博客每日更新,內容也都是準備提交或已提交的建議、議案。
5日、10日,譚晶也分別發表了兩篇新博文,除了呼吁加快《中國志愿服務促進法》立法工作,更有參加兩會的感受,“通過這個報告,我們可以看到,黨和政府對當前面臨的形勢分析很客觀,對新年度社會經濟發展的思路很清晰,對完成好任務的舉措也很務實。”
全國政協委員、著名鋼琴家劉詩昆,兩會期間更新了10篇博文。除了談及音樂本身及發表自己關于“看病貴,就業難”的提案外,最引人矚目的就是《劉詩昆辟謠聲明》。
“其實,就代表委員博客而言,網友不僅希望從代表委員的博客中收獲信息,更希望能夠以此增加對代表委員個性的了解。”《人民政協報》記者廉維亮說。
人民網、新華網、新浪網、騰訊等主流門戶網站上,“代表委員博客”就像一塊塊招牌,在顯赫的位置上醒目可見。
統計發現,僅僅是這幾家網站的專欄里,代表委員的博客總量就達幾百個之多。至于這些專欄之外的代表委員自行開設的博客,數量之多已無從計數。
“2006年第一次開設兩會博客時,一共只有4名代表、12名委員參加,而今年約有100名代表、委員加入了這一陣營。”人民網“兩會博客”負責人張愛敬告訴記者。
有統計顯示,2006年兩會的10天里,代表委員博客與一些記者開設的兩會博客總計發文上千篇,留言兩萬余條,日頁面瀏覽量突破十萬。
“兩會博客的影響力逐年增長這是肯定的。”張愛敬說。
一條特殊的“高速路”
網友追捧代表委員博客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所有的跟帖和留言都可能進入代表委員議案提案,然后直通決策層。
2006年,被媒體稱為中國官員博客元年。
這年的2月27日,擁有高級工程師職稱的程貽舉,在一家商業網站以“全國人大代表程貽舉”的實名開通個人博客。據媒體當時報道,其博客開通的第一天,點擊量就達1421人次,網友回帖61條。
一位政協委員曾說:“現在的老百姓越來越希望能與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零距離溝通。”
代表委員的身份特征,決定了他們的博客必然與眾不同。網友追捧代表委員博客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所有的跟帖和留言都可能進入代表委員議案提案,然后直通決策層。
“網民們的許多留言開闊了我的思路,豐富了我的思考,為我準備新的議案提供了線索,征集了各方意見。”堅持每天寫博文的全國人大代表葉青說,博客可以讓自己聽到不少百姓的呼聲,增加了解民意的渠道。
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周洪宇也說:“這些年來,我向全國人大提交的建議、議案,至少有一半來自網友的啟發。”
開通兩會博客的代表委員普遍感到,博客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代表“下訪”、百姓“上訪”的便捷通道,使他們更多地了解到來自基層的真實情況。
周洪宇在人民網上擁有一個兩會博客,他告訴記者,自己非常看重這種收集民意的渠道。他認為網絡開放、互動的特質,打破了自說自話、強加于人的單向傳輸的傳統模式,公眾不再是會場之外沉默的大多數。
國家行政管理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汪玉凱對于代表委員開博表示極大認同,“有了媒體間的互動,代表會迅速了解到成千上萬人的意見和建議,他們的議案提案也會更具有代表性,更能反映底層民聲。”
“當今,博客這種網絡技術已經或多或少地影響了中國的政治生態。”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所長喻國明評論認為。
“希望天天都是兩會”
有網民質疑:一些代表委員的博客,只在會前會中關心老百姓的呼聲,會后就像進入冬眠期,他們的兩會博客究竟是橋梁還是秀場?
今年兩會行將結束,一些代表委員的博客也似乎要進入歇息期。與本報記者聊天時,一位剛剛成為“博主”的代表就不諱言,等到兩會結束,自己的博客基本也就閑置了。
“平常上網查點資料還行,工作一忙,再像現在這樣熬夜寫博客基本做不到。”這位代表表示,回去之后,對天南海北網友提供的一些信息,既不好核實也不好向上反映,價值不大。
代表委員博客會前熱鬧、會中火爆、會后冷落早已不是新聞,這種現象在往年的全國兩會和地方兩會均有表現。
2006年3月30日,廣州市兩會結束后的第二天,一位人大代表曾嘆著氣表示,還是準備關掉博客。這位人大代表的理由是:“我每天只睡5小時,一周只休一天,我實在沒有精力再關注和回復網友反映的問題。如果人家在博客上反映問題,我卻不回復,那是不負責任的。”
人民網“兩會博客”負責人張愛敬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透露,兩會以后,人民網的“兩會博客”也將告一段落。“兩會博客的定位,就是在兩會期間開設。”
人民網自從2006年率先推出“兩會博客”,三年來,參與開博的代表委員逐年增多。 “2007年約60人,2008年80人左右,今年100人左右。”張愛敬坦言,以往年的經驗來看,除了一些比較“勤奮”的代表委員,很多人平時幾乎不再管理自己的“兩會博客”。
對代表委員的此舉,網友頗感遺憾。有網友在代表委員的博客里留言:“有人希望天天都是‘3·15’,我希望天天都在開兩會。”
有網民甚至質疑:一些代表委員的博客,只在會前會中關心老百姓的呼聲,會后就像進入冬眠期,他們的兩會博客究竟是橋梁還是秀場?
有網友建議,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各級人大、政府、政協門戶網站可考慮設置專門的頻道,供代表委員們同市民溝通,而不必只是限于會議召開前后的一兩個月。
“人大代表的重要職責之一,就是同選舉單位和選民保持密切的聯系,聽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見和要求。然而目前在我國,代表委員與公眾之間沒有一個經常性、固定性的渠道溝通民意。”中國政法大學憲政研究所所長蔡定劍說。
蔡定劍認為,代表委員博客受捧,既反映了公民意識的成熟,也體現了“代表意識”的回歸;同時,又在某種程度上說明,在當今的社會中,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與公眾的溝通交流,還缺乏制度性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