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十月,位于黃河入海口的東營市蟹肥香飄,客商云集。曾經養在“深閨”的黃河口大閘蟹正以其綠色、天然的特色進京入滬,“爬”上越來越多人的餐桌。據當地漁民介紹,現在200克以上成蟹的收購價格達160元/公斤-240元/公斤,150克左右成蟹的收購價格也達到100元/公斤-120元/公斤,比去年價格高出約兩成。這,正得益于對黃河口生態環境的嚴格保護。
與此同時,東營市“路網”、“水網”、“綠網”三網合一的綠化工程也在如火如荼地展開,計劃投資22億元,目前已完成投資8.1億,動用土石方11994.41萬方,植樹2806.2萬株,建設林帶2922.27公里,昔日“十里無一樹”的黃河三角洲如今已是綠樹成蔭、滿目青翠。這,是對黃三角生態環境的再造。
一個保護,一個再造,體現了東營市生態建設的總體思路。東營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設主任張秋波告訴記者,黃河三角洲的開發建設不能再走長三角、珠三角靠工業發展的老路子,而是要堅持生態文明的發展方向,積極轉變發展方式,走出自己的特色。生態的保護與開發,正成為黃河三角洲開發的重之中重。
張秋波認為,黃河三角洲開發建設的目標應當是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城鄉一體發展,人和社會和諧發展的高效生態經濟區。東營能否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將直接決定著“黃三角”的未來。
一方面是發展經濟,一方面要保護生態,看似矛盾的兩個方面如何協調統一?東營給出的答案是優化產業資源,劃分主體產業區。
在“黃三角”開發建設規劃圖上,東營市被圈成了五個部分,張秋波形象地把它們稱為“四區一城”:依托東營港建設臨港產業區,突出發展化工、電力能源、現代物流業,打造生態化工基地和能源供給基地;依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設生態旅游區,打造特色旅游產業基地;依托百萬畝灘涂建設生態漁業畜牧區,打造漁業生態養殖基地、畜產品生產基地和良種繁育基地;依托東營市經濟開發區建設高端產業區,打造先進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在主城區,利用19條河流與溝渠,構建“九橫十縱”的城市水網水系,改善城市生態,提升城市品位,建設“黃河水城”。
這五個區域定位清晰,嚴格限定。“該搞什么就搞什么”,東營的思路很明確,黃河三角洲要在保護中開發,有些地方要嚴禁開發,沒有了好的生態,黃河三角洲的開發建設也就沒有了意義。再大的項目,都要看要看技術水平,看環境保護水平,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不符合黃河三角洲發展定位的,都要堅決禁止。“我們要為子孫后代負責,要為黃河三角洲的持續發展負責”,張秋波說。
如今良好的生態環境已經使越來越多的東營人受益,像名聲鵲起的黃河口大閘蟹,已建起10萬畝養殖示范區,使數萬漁民增收,蟹苗遠銷江蘇、浙江等大閘蟹的主產區。黃河口旅游度假區也已聲名遠播,省內及京津等地的游客絡繹不絕。依托黃河口生態環境確定的濕地高爾夫、濕地植物園、汽車營地、溫泉療養度假、黃河口觀光港、黃河文化園、山東渤海航空城等重點招商項目更是廣受青睞,
良好的生態環境也成了其他產業發展的強大“助推劑”,今年上半年,東營市新開工5000萬元以上重點項目達到113個,總投資達501.7億元,中海油、大唐火電、海科化工、吉盛汽車、雨潤食品等一大批投資上億甚至幾十億元的項目落戶東營各個產業區, “東營市如此重視生態文明建設,讓我們看到了它可持續發展的前景和潛力”,一位投資商如是說。(大眾網記者 趙永剛)